摘 要:語文教育不僅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甚至關系著祖國人才培養和國計民生的大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規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人文性”,強調語文教學應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熏陶感染。
關鍵詞:素質教育;人文性;語文素養
幾十年來,語文教學過分強調工具性,沒有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而是讓學生一味地分析記憶老師的答案,忽視了學生自身思想的發展,束縛了學生對問題的進一步研究和思考,更談不上人文教學,這樣的結果會導致學生的畸形發展。我經過這幾年的教學研究,總結了以下幾點,希望能對老師以后的教學有所幫助。
一、轉變教學思想,優化課堂教學
現在的語文教學課本只是課堂的一小部分,很多老師過分地強調課本,跟著課本走,沒有擴展其他課外的知識,一味地死板地講授課本上的文字知識,講臺下也是一群眼睜睜看著老師的眼神,絲毫看不見學生有什么興趣。這樣的課堂限制了學生自身素質的發展,思維受到禁錮,沒有自己的思考空間,任何新奇的想法都被扼殺了,學生們也對課堂漸漸失去了興趣,甚至是厭惡情緒。
高中課堂應該是充滿活力的,現在的學生都處于活力迸發向上的年齡,應該充分體現在課堂上。教師要根據新課改要求,改善教學方法,激活課堂。課前老師可以給學生們講一個冷笑話,這樣先激發起學生的精神,讓他們感覺到樂趣,從而就精神飽滿地投入到課堂上去了。老師應該鼓勵學生發言,不管對與錯,都是可以激活課堂的,有時候學生發言引起的小笑話更可以很好地讓課堂不再死氣沉沉。語文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把課堂搬到課外,無疑會令絕大部分學生感興趣的,不要被“一切為了高考,高考就是一切”所束縛。人文教學,就是要以學生為本,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開發學生思維。
二、科學地給學生留作業,注重思維的培養
現在很多學生經常抱怨課下作業很多,做不完,甚至很厭惡老師留的作業,以至于出現很多抄襲作業的現象,這是很讓老師頭疼的事。課下作業是教學的重要一步,但是要學會科學地留作業,留有用的作業。不要一下子發好幾張卷子,讓學生做完后交上來,然后老師在課堂上講解,這樣的結果只會讓學生們反感,而且沒什么教學效果。作業是鞏固知識的重要工具,這個環節做好了,可以很好地記憶課堂的知識。
作業要適量留,但要精,如在《為學》中,可設置作業——體會相同的兩句“子何恃而往”的不同含義,讓學生感悟相同語句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表達效果,樹立正確的認識觀。還有閱讀練習,做完后,老師不要馬上就在課堂上講解,可以先分組進行討論,把自己的答案拿出來跟其他學生一起分析,這個過程是很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不僅讓他們認識到自己做題時思考的不足之處,也更清楚了以后要如何做類似的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要比師生之間的交流容易得多,效果也會很好。
三、注重向課本外延伸教學,摒棄以課本為終極目標的思想
老師以課本為依據進行教學,無可厚非,但是不要僅僅局限于課本,貌似所有老師都達成了一個規定:凡是課本上的東西都是重要的,都是要給學生講透的;凡是與之無關的都是沒用的。這種教學思想嚴重地制約著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課外的世界很豐富,也會給學生增加更多的知識,無形中滲透到語文的學習中去。老師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就要把課堂變得有激情和個性,這樣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能帶動起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多引進些課外的知識,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對語文寫作也是很有幫助的。
實踐證明,要想把語文課堂變成學生樂于學習的地方,必須經過我們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發掘好的教學方法,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人性化教學,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高考固然重要,學生能力的培養也是不容忽視的。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語文教學的評價也會深入探討,語文的本質性特點也會凸顯出來,相信語文的人文性教學也會受到更多的關注。
參考文獻:
[1]郭根福.從教學大綱到課程標準的演變看語文教學改革的新發展.石家莊:河北教育,2003(10).
[2]吳世列.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作業設計.煙臺:中國創新教育,2004(2).
(作者單位 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區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