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中學英語教學過分重視知識的教而忽視對學生的育。為了應付考試,獲得好的分數,老師匆匆忙忙的講,學生辛辛苦苦的記。其最終結果往往是:學生辛苦,為考而學;教師艱難,為考而教。放下書包,一無所有。我不止一次地問自己:是誰造就了這樣的悲劇,是誰在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教師為誰而教書,學生為誰而學習?……當我在思索、在求解時,一個思路越加強烈顯現,下面就從人的發展的角度談些看法,即有效的英語教學是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一、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
1.回應學生的禮貌問候語。在現在的課堂教學中,很多老師不回應學生的問候語,久而久之,學生對老師的問候語也就失去了感情,變成了一種“機械語言”,師生之間也就缺少了一種交流。2.提問學生時的神情一定要親切,眼睛一定要鼓勵地看著學生,語氣要具有商量的性質,還不要忘了加一個“請”字。3.切忌對學生冷嘲熱諷,切忌使用不高明的“幽默”。4.對學生的質疑,一定要有耐心的態度,切忌說“連這么簡單的問題也做不到”等話。5.對學生所問到的一些你不知道的東西,你不要敷衍,更不要裝懂,要誠實地對待學生,講錯了也要勇于向學生認錯。6.對學生的好奇心要尊重,要友善的鼓勵,合情理的引導。7.講課的語調要是詢問式的,這不僅是為了引起學生思考,避免學生死記硬背,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心理活動過程的認可,學生由此能獲得尊重感。
二、應積極引導學生充分活動
1.忌老師一言堂,即使你講得再好也不能一講到底,因為你一講到底,就會擠占學生自我表現的時空,學生當下的現實的所思所感你就不可能了解,也就不可能當下的現實的幫助學生。2.有明確的學生讀書、思考的時間。只有保證了學生讀書、思考的時間、學生才能學有所得。在此,學生讀書,不僅僅是記憶書本中的單詞、詞組或者是語法知識,更主要的是能夠從中發現其中規律。3.有明確的中心話題讓學生思考、討論。話題既可以是老師課前預設的,也可以是上課之中生成的,若現場生成的話題比課前預設的好,在此時此境更有價值或意義。或是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以鍛煉學生的相應能力和心理素質,以保證“面向全體學生”教學理念的落實,以更好地實施因此施教,以給“生成教學”造成可能。一個負責任的有經驗的老師,不會盲目地讓學生公開地表達自己,更不會“作秀”式的為表達而表達,而是有針對性地讓學生表達自己。
三、教師應創造活躍的課堂氛圍
1.老師的情緒高昂、精神飽滿、態度親切、舉止從容。2.學生神情專注、興趣濃厚、參與積極、討論較真。3.沒有無動于衷、如坐針氈的“極個別現象”。
如果教育者自身的人文素養不高,就不可能在英語教學中梳理出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素材。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重視知識的內容,注重“規律性”的教學,但更要重視教學內容意義的挖掘,對體現美好人性的知識進行深度開發,通過英語教學內容中的人文精神、科學理性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如熱愛自己的家園,保護環境,珍惜生命等。這些具有全人類的普通價值的觀念,是人基本的品質。英語教師是教育者,但首先是人,所以也要通過自身的學習,提高自身的人文情懷。首先,英語教師要熱愛生活,對人生充滿激情。一個對自己的人生灰心喪氣的人,不可能去同情和關懷別人的生命,分不清真、善、美、丑的是與非。其次,要注意準確解讀課文的內涵,深挖其中的人文信息,既要有所側重,又要注意方式,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自己得出結論。與此同時,還要根據實際情況加以引導與點撥,使知識得到升華。
總之,中學英語教育,在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更加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絕不是培養考試、應試專家,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如果說科學精神是社會發展的基礎,那么人文精神就是社會發展的價值方向。”因此,我認為:在新課程的理念下,中學英語教育教學要高舉人文精神的旗幟,讓英語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真正體現教和育的和諧!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焦溪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