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到“后進生”,很多老師就會想到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后進生的轉化理所當然的就是要采取死記硬背的方法,提高這些學生的考試成績。誠然,這種方法能使學生的考試成績提高一點,但無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甚至會更進一步增加學生的厭學情緒。但細想一下,這種后進生的觀念對嗎?難道一個成績不好的學生就不是好學生了嗎?
新教育理念要求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創造力的發揮。在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某個學生可能文科成績差一些,但其理科思維能力很強;或文化課成績稍差,但文體能力很強。而這也正說明,學生的智能發展是不平衡的,有其強項和弱項,但絕不代表這樣的學生就后進!老子曰:“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是說,真正的智者一定是精通某一特長的,而涉獵廣泛的人往往是樣樣都懂,樣樣都不精,也就成不了高明的智者。事實一再證明,我們曾經眼中的“后進生”往往成就卓著。為此,作為教學的主導,教師至少要做到以下兩點。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創設學生樂學的情境
在教學活動中相容的師生關系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緒,師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學效果。不論什么課程,學生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樂其道。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學家孔子也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好之”“樂之”才能有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學為樂,欲罷不能。所以我們思想政治課教師首先要改變自身形象,“把微笑帶給他們”,以形成和諧、融洽、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相信,那些你眼中所謂的“后進生”,不需要你的使勁鞭策,成績也會突飛猛進的。
二、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建立學生的學習信心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后進生只是某科成績差一些,并不代表其他方面也“后進”。但由于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教師只重視考試成績而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甚至把他們劃入了后進生的行列,導致他們學習信心不足,自卑心強,懷疑自己的學習潛力。在新教育理念下,教師要轉變觀念,善于發現和利用他們的閃光點,及時表揚和鼓勵,以增強其信心。學生經常受到激烈、鼓舞會產生肯定性愉悅性的心理體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正強化作用。切勿不顧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其對愛好、興趣的需求,而一味強調各科齊頭并進,否則勢必剝奪學生選擇的權利,扭曲學生的自然天性,扼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力的發揮。
所以,在新課程改革的趨勢下,再談“后進生”的轉化,關鍵不是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而是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走出認識誤區,改變過去應試教育下那種片面的“后進生”觀念,學會以新的理念、新的態度、新的思維去認識學生。
(作者單位 河北省三河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