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合3I教學模式,以英語語法中的條件從句為例設計教學練習,介紹如何在英語課堂中借助語料庫的語境共現進行教學與學習;探討如何讓語料庫資源有效輔助英語課堂教學;提出要讓語料庫真正走進英語課堂教學,需要從更新教學理念、建設教學語料庫、設計教學練習、開發教學工具等方面努力。
關鍵詞:3I教學模式;語境共現;語料庫;英語課堂教學
Abstract:Take if-clause,introduce the way on how to use concordance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in considering the 3I teaching patterns.Put forth that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be improved by corpus building,exercises designing and exploring teaching instruments.
Key words:3I pattern;concordancing corpus;ELT;classroom teaching
近年來許多文獻對在語言課堂中直接運用語料庫和索引所涉及的理論、方法、技巧、問題及解決方法已多有論述,國內外眾多學者的研究結果一致表明語料庫是語言教學潛在的豐富資源 [1-3]。筆者僅結合英語教學中的體會談談運用語料庫在英語課堂上的理論、方法及實際問題。
一、3I教學模式
大綱設計和教材開發與“教什么”密切相關,而語料庫還對我們“如何教”提供了有益的啟示。關于如何在語言課堂上運用語料庫這一話題已經有了廣泛的討論。就基于語料庫的語言教學法而言,傳統的3P教學模式(即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未必完全適切。而更具探索性的3I模式(即Illustration-Interaction-Induction)可能更為適用。Illustration指的是觀察真實語料,Interaction指的是討論和分享在語料中的發現。而Induction指的是對某個語言歸納出自己的規則[4]。雖然國外學者Carter和McCarthy最初提出的3I教學法主要針對口語語法教學,但我們認為,3I教學法也適用于整個語言教學。這種3I模式顯然與另一國外學者Johns的數據驅動學習(DDL)有異曲同工之效 [5]。Johns將數據驅動學習中借助語料庫進行的歸納式推理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對檢索教學與語境共現的)觀察,(對顯著特征的)分類,以及(對規則的)概括。語言教師在課堂上如果能恰當而有效地利用語料庫進行教學,不但能為學生提供真實且接近實際使用的語例,還能夠讓學習者養成善于觀察、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習者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歸納能力,讓學習者在自我學習歸納的過程中對知識點有更好的理解和記憶,同時也對該知識點的使用環境有一定的了解。比起單純地記憶或背誦教材的例句,借助語料庫的學習過程能取得更好的學習與教學效果。以下筆者以語法教學中的條件從句為例,介紹如何在英語課堂中借助語料庫的語境共現教學與學習。
二、語境共現與英語課堂教學
語料庫最強有力的工具是中心詞索引。通過語料庫索引軟件以及大量真實的語言材料,學習者得以縮短習得目標語言的過程,因為計算機能幫助學習者組織大量的語言材料,從而使語言結構更容易地被識別出來。有學者認為“語料庫的中心詞索引所做的就是把無形變有形?!蔽覀兺ㄟ^對語法結構、時態、功能詞等的檢索,可以即時驗證各種語法結構的典型用法 [6]。這種語法學習把要學習的語法特征在真實的語境中呈現出來,強化學習者的自我發現和語法意識的培養,比傳統的孤立的語法講解和脫離語境的語法練習具有多方面的優越性。我們還可以利用上下文語境的共現分析(do concordance),將某個單詞或某種詞組形式在語料中每一次出現的前后語境全部列出,并且可以按需要設定其前后語境延伸的長度 [7]。為了更好地說明在語法教學中運用語料庫能夠促進教與學,作者設計了以下的練習,涉及一個特定的語法項目——條件句 [8]。
1.練習設計
(1)目的
讓學習者了解并學會使用if-條件句。包括掌握如何用if-條件句表達事實條件關系、將來(預測)條件關系和虛擬條件關系,并正確區分真實條件句與非真實條件句。
?。?)語料來源
密歇根大學開發的MICASE(Michigan Corpus of Academic Spoken English)(http://www.hti.umich.edu/m/miscase)大學生英語口語語料選取了其中的討論部分(discussion section),參與者選定的是操本族語的美國大學生的部分。
?。?)工具
MICASE索引檢索(MICASE concordance)。
?。?)步驟
第一步,進入MICASE主頁(http://www.hti.umich.edu/m/miscase)。
第二步,進入MICASE Search界面開始查詢:選擇文件類型為“discussion section”;談話人為“native speaker,American English”并注入查詢詞“if”。在查詢結果中,394個匹配項以語境共現的形式出現在頁面(以下因篇幅原因,只呈現部分檢索行)。
was,um your age.what if you really don’t know what
Okay, what if we go back to the
meiosis what happens?Okay if they’re duplicated,what happens
they’re being taught that if they do certain things
yeah they they could be iden- if no crossing over occurs sure, they
what makes you happy.like if I was,George Bush’s son
it seems now everbody if you’re not doing something
here,um,questions then?if you don’t have any questions
appear to twinkle,so if you stare at them they’ll
?。╫f things)if like,if you were blindfolded
第三步,在結果中隨機選取幾個例子作為教學范例(例子的多少視教學時間進度而定),只要雙擊該例,就能得到與該項有關的段落的全文顯示,在段落里可能會出現不止一例的if-條件句。
?。?)練習提示
?、僮⒁庥^察出現在“if”前后的動詞,注意它們的時態有什么不同?請按頻率高低排出次序或算出比例。
?、谀隳軈^分哪些是真實條件句,哪些是非真實條件句嗎?你的根據是什么?
③與同學一起選定真實/非真實條件句各三句,聯系上下文語境討論,看能否判斷出它們所表達的關系:是事實條件關系?將來(預測)條件關系?還是虛擬條件關系?結果填入下表。
?、茏⒁膺@些條件從句及其主句中的動詞時態,將它們一前一后抄入表中(見表1),然后找出其時態變化的規律。
2.結果與分析
學生們通過檢索與語境共現分析發現if條件句在口語語篇中出現的頻率很高,平均每一千字里有6.8個;通過觀察if-條件句中主句和從句出現的動詞,發現在語料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七種形式是“if+pres.,pres.”“if+pres.,will/be going to”“if+pres.,would/could”“if+past,pres.”“if+past,would/might/could”“if+pres.prog.,pres.”“what if+pres.”,按出現頻率的高低排序如下表所示(見表2)。
?。?fre.=frequence,pres.=present,pres.prog=present progresive.)
根據上下文語境,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不同的句子結構形式所表達的語義。結構1表達的事實條件關系,出現的頻率最高,結果表明現在時事實條件句是在口語中使用最高的條件句類型。僅次于它的是將來條件句(結構2,3),表達對將來的一種推測。結構5表達與現在事實相反的虛擬條件關系,這類句子在從句中往往會出現“was”或“were”等動詞。結構4,6,7表達的事實是條件關系。此外,學生在語料中還能看到條件句中諸如gonna,wonna等口語表達頻繁出現,這在語法書里是沒有提及的。通過練習,學生在大量真實的語料中觀察并發現條件句的各種形式,比單純在課本中看到的例子更豐富、更具代表性,同時也能提高自主學習和在觀察中學習的能力。語境共現界面上反復出現的語言形式引起學生對形式特點的注意,從而加深對語法結構的印象。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意識和對語法結構的敏感性。通過語料庫,教師也能夠找到可靠的說服力強的例句,以此更便捷地引導學生掌握語言規律和了解語言現象。
語料庫語言學在未來的語言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不僅應該把語料庫看做是一種有助于教師決定教什么、怎么教的資源,而且還應該把它看做一種學習者可以從中學習的資源。語料庫資源進入課堂能使教學者和學習者都受益匪淺,但是讓它們能有效地成為語言教學的主流,還需要我們從更新教學理念,建設教學語料庫,設計教學練習,開發教學工具等方面努力。作為語言教育教學工作者與研究者,在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同時,我們欣喜地看到更多基于語料庫的教材正在推出和運用。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劍橋標準英語教程》教材就是很好的例子。基于語料庫技術的教材、教學,使課堂不再單純受制于教師的個人經驗、知識、技能,而是通過豐富的語料資源和應用頻次分析,提升教學針對性和教學內容的代表性,為學生提供最具真實性的練習環境和最豐富的學習內容。
參考文獻:
?。?]Flowerdew,J.Concordancing as a tool in course design[J].System1993.vol.21(3):231-243.
?。?]Osborne,O.Integrating corpora into a language learning syllabus[A].In B.Lewandowska-Tomaszczyk(ed.).Practical Applications in Language Corpora.Frankfurt:Peter Lang,2001:479-492.
[3]O’Keeffe,Anne.McCarthy,Michael. & Carter,Ronald.From Corpus to Classroom:Language Use and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007.
?。?]Carter,R. & M.McCarthy.Grammar and the spoken language[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5.vol.16(2):141-158.
[5]Johns,T.“Should you be persuaded”:Two samples of data-driven learning materials[A].In T.Johns&P.King(eds.).Classroom Concordancing ELR Journal 4.Birmingham: University of Pecs.1991.
?。?]Stevens V.“Concordancing with language learners:Why? When?What?”[J].CAELL Journal 1995.vol.6(2): 2-10.
?。?]何安平.談語料庫研究[J].外國語,1997(5):21-26.
?。?]關文玉.談語料庫在語法教學中的應用[J].國外外語教學,2005(2):19-25.
?。ㄗ髡邌挝?廣東省肇慶市肇慶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