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綱要》明確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就如何提供良好的物質環境和創設和諧的精神環境,提出一點建設性意見,使環境更好地發揮其教育功能。
關鍵詞:環境評價;體系;標準
一、為什么要建構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
筆者由于工作性質和教學實踐的緣故,經常去幼兒園觀察其環境設施、教室衛生和人文環境等。從中看到、感受到幼兒園環境普遍存在著一些主、客觀問題。這不僅影響到幼兒園自身的發展,還會波及兒童的日常生活和健康成長。我發現幼兒園環境問題既表現在客觀方面,又反映出主觀方面。主要有:(1)幼兒園室外物理環境;(2)幼兒園室內教育環境;(3)幼兒園人文環境等。故幼兒園環境評價和評價標準的建構有助于科學辦園和幼兒健康成長,它既是幼兒園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是完善其工作的關鍵所在。就評價模式而言,它是一道多解之題;就評價結果來說,它又是一道難解之題。
二、怎樣建構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
(一)層次分析幼兒園環境存在的問題
1.幼兒園室外物理環境
由于種種原因,每一所幼兒園的室外環境是不一樣的,好的幼兒園(公辦示范園)占地面積大,幼兒園基本用房與輔助用房設計科學、合理,陽光充足,安全設施良好,房屋防震結構強;供幼兒游戲的大型玩具先進;有一定面積的綠化帶;戶外活動場地面積充足,并有防滑、防摔等安全設施;家長接送方便等。但一些公辦幼兒園和民辦幼兒園上述情況令人擔憂,占地面積不夠,不符合國家有關文件規定;給開發商讓路,占地結構不科學,防震結構較差;周圍環境惡劣,四周高樓林立,小攤小販遍地;綠化帶很少,戶外活動場所緊張,硬地、水泥地,沒有安全設施;家長接送不方便等等,上述安全設施較差,是造成孩子們意外事故的隱患。
2.幼兒園室內教育環境
幼兒園室內占地面積是否按照國家標準建設。孩子們住宿的環境是否符合其身心健康;采光、通風與取暖設施等一些微小結構是否考慮周全;黑板、教具、玩具、桌椅板凳、盥洗室、更衣室、廁所等是否干凈衛生都存在參差不齊的問題和差距。墻飾環境的創設存在著許多問題,缺乏整體布局意識,為了裝飾而裝飾,追求外在形式,而不注意發揮其教育功能,忽視整潔、有序和美觀。
3.幼兒園人文環境
幼兒園管理者的“硬管理”條例與“軟管理”技巧的結合,是幼兒園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園內師師關系、師生關系、生生關系是否平等、健康、和諧,是否蘊涵著無窮的人文意識和教育價值;以兒童為教育中心、尊重兒童天性,是人文教育的第一要素,讓教師知道人文環境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幼兒園教師隊伍的學歷、素質、技能、團隊合作意識對整個幼兒園教育教學的影響;教師職前學習、在職培訓和職后進修對自身專業知識的提升等是幼兒園環境“優美”的又一關鍵所在。
(二)層次建構幼兒園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
三、如何實施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
(一)做好幼兒園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的準備工作
1.做好幼兒園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的文件準備工作
國家規定的有關政策、法規文件是幼兒園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的硬項指標文件;有關人員對幼兒園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的方案要一表多份,使每一個評價者人手一份;有關部門專家學者評審評議表、申報表、數據處理統計匯總表等等都要事先準備就緒。
2.做好幼兒園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的組織準備工作
幼兒園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的工作不是一項簡單化的評價,它涉及人力、物力等許多方面的綜合性評價,具有系統性、科學性和全面性。可以請房屋設計專家、環保科研人員、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幼教理論專家和實踐者等組成部分評審委員會,使評審更具客觀性和有效性。
(二)做好幼兒園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的實施工作
1.做好幼兒園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的宣傳、收集工作
被評者可以通過討論會、座談會和專題會的形式進行宣傳工作,預防一些消極因素和抵觸情緒的發生;做好費時、費力又費心的但又最有實質性進展的搜集資料工作,以迎接評價;而評價者應有較高的專業道德和素質做好評價工作,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對孩子和幼兒園負責,使評價工作不得流于形式。
2.做好幼兒園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的總結、反饋工作
做好幼兒園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的總結與反饋工作就是為了更好地改進幼兒園環境建設和提升幼兒園辦園水平。以恰當的方式、規范的語言將評價的結果總結并反饋給有關人員,做好相應的表格、數據等,本著以科學嚴謹求實的態度和作風,尤其注重安全環境中的細節問題,使評價工作不再稀里糊涂!
總之,要辦高質量的幼兒園,就要定期進行風險評估,聘請有關專家注重診斷,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使得環境評價朝著健康、良性循環的道路上不斷改進、完善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家雄.中國視野下的學前教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霍力巖.學前教育評價.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顧榮芳.健康.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 蘭州城市學院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