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乃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之元素,其言簡凝練而意存高遠、精致典雅而旨趣深邃,堪稱經典。
現如今,在傳統的教學手段中融入多媒體教學,已然成為古詩詞教學的一種“約定俗成”心照不宣的默契,以期增添古詩文教學之魅力。
然而,世事皆有利弊,亦如同多媒體之于古詩文教學。古詩文課堂中多媒體的運用對于學生的習得以及語文素養的積淀是有效還是抑制,是強化還是削弱,依然值得我們深思。故而,筆者現就以《賣炭翁》與《愛蓮說》為例略談自己對在古詩文教學中多媒體運用的體會與反思。
一、詩教需要精彩而非光彩
在古詩詞課堂中,一幅幅或艷麗、或迷人、或生動的圖片,總引人目不暇接;一曲曲或柔情或豪邁或低沉的樂章,也總能引人心神蕩漾,浮想聯翩。于是乎“古詩詞因多媒體而精彩”“多媒體讓古詩詞煥發光彩”的言說,隨之應運而生。
借由同課異構之機緣,筆者有幸觀摩了幾堂風格各異的《賣炭翁》,教師授課皆會不約而同地為每句話配上相應的畫面,然后由同學借圖片的幫助展開想象,對凝練之詩句進行補充或擴寫而全無字詞的推敲與潛心的涵泳,課堂確有光彩之感,但無精彩之味。殊不知,古詩詞之精彩,皆隱藏在語言之中,若非細細品味而不足以體味其“力透紙背”之魅力。
《賣炭翁》的語句看似明白如話,但非平淡無味。雖無理解之障礙,但作者之心卻未必輕易懂得。就其簡單一句“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這兩鬢之“白”與十指之“黑”的對比,便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這指上之黑是無法洗去的,因為這是其長年累月煙熏火燎之貧困生活的見證與烙印。一個辛勞了大半輩子的老人,仍要翻山越嶺,披星戴月、凌霜冒寒地砍柴燒炭,繼續在辛勞中度過余生。
如此這般地將字詞化開去理解,深入去品味,老翁之孤苦便躍然紙上。而在此過程中,學生對老翁的悲憫與同情便會自然生發,觸痛心懷。學生也會情不自禁地想要朗讀,而朗讀時自然也會將速度放慢,音色低沉起來。
可見,詩教的精彩程度來源于課堂對字詞挖掘的深度,而多媒體是無法幫助學生真切體味其妙處的,更是無法替代學生實現咬文嚼字后的豁然開朗。
語言是語文教學的根基,是課堂教學的核心要旨。語言是古詩文精彩的依托,抓住語言才能彰顯精彩,唯有在“有形”的語言層面沉下去,它才會從“無形”的精神層面浮起。語言是一個寶盒,教師應帶領學生一起發現寶盒內珠寶的璀璨,體會真正的精彩。
二、想象需要啟迪而非抑制
不少古詩文課堂往往借助精美的圖片點撥學生思路,啟迪學生思維,旨在借助直觀形象的畫面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它給予學生以視覺沖擊,起到以圖片詮釋文字之功用,繼而讓學生在圖片的幫助下讀懂文字然后展開合理想象,最終實現圖片與文字相結合的審美再創作。
又如執教《愛蓮說》,我們總會在課上展示幾幅姿態各異的荷花圖,激趣之余希冀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劉禹錫筆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之蓮花。
誠然,荷花圖的確為學生解決了關于“中通外直”“亭亭凈植”之疑惑,但之于“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句子卻無真切理解。究其原因,圖片釋義只是讓學生完成了從平面(文字)到另一平面(圖片)的過程,但對文章之深意卻淺嘗輒止。
我們不得不正視這樣一個事實——“直觀性”是把雙刃劍:圖片在啟發學生想象的同時,也在阻礙抑制著學生的思維。圖片的出現,下意識地給了學生一種思維定式,限定了學生的思維發展方向,學生會不自覺地由眼前的畫面為思考的藍本或是出發點進行理解或再創造。且不論文言詩詞常常多義多解,但圖片之唯一性的特性是無法將其窮盡的。
鑒賞是一種人所特有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以我觀物而萬物皆著我之色彩。”古詩文筆下的景物已非客觀現實之物而是加諸作者感情色彩之物,其具有特殊性、唯一性,這一特殊的畫面是無論從何途徑搜索到的圖片都無法與其吻合的。可見,古詩文教學應由文字切入進行合理想象才是對學生思維訓練的最有效方式。
三、意境需要營造而非再現
古詩詞講究意境之美。意境是指文學藝術作品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是詩詞作品中呈現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及其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古詩詞之意境意味無窮,正所謂“情與景匯,意與象通”。無論是“有我之境”抑或“無我之境”,皆為詩人心中所想,而實際無法達到之場景。
在論及多媒體的好處時,時常會看到如此言說“多媒體能使古詩詞的意境再現”,實卻不能也,非但不能,且不可也。
詩歌的意境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需心領神會,以圖片悟意境恐怕只有破壞意境而無再現之實效。19世紀著名文藝評論家拉斯金曾說:“每一部偉大作品的精華部分,總是無法把它解釋得很清楚,因為它好,所以它好。”領略古詩文亦如此,其意境之美實乃“此種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尚且無法以言辨之,恐多媒體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爾。
多媒體作為一種必要的語文教學手段,不能因其弊端而全盤否定、拋擲不用,其激情激趣、創設情景之功效確實有著其他手段所無可替代的功力,但卻無法增添古詩文自身因文而生的魅力,因為語言的魅力同樣是無可替代的。了解詩歌不是件易事,這一點俞平伯先生在其《詩的神秘》中說得已然透徹,文言更是如此,在事事追求與時俱進、高效快速的當下,古詩文教學還恐慎用多媒體為好。
(作者單位 上海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