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和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主動和具有個性的過程。”下面,我就課堂中出現的兩個片段發表自己的見解:
一、一題多解,讓數學貼近生活,走進生活
教學完100以內的加減法后,我們遇到了這樣一道很有爭議的問題。題目是這樣的:滑冰場原來有68人,有8人先走了,后來又有20人加入了,問現在滑冰場有多少人?孩子們都是這樣列的算式:68-8+20(即先從總數里去掉走了的人,再加上后來又來的20人),這個算式學生很容易理解。但是當我到下面去巡視時,我發現有一位學生是這樣寫的算式:68+20-8;我當時就覺得這是一個讓學生討論的好題目,于是,我在黑板上把這個算式寫下來,當孩子們看見我寫出了這個算式,馬上就有人大聲的說“錯了、錯了”我沒理會這些學生的呼聲,而是微笑著告訴孩子們能在小組里討論一下嗎?孩子們馬上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些小組的孩子為了討論這個算式的對與否,爭論得面紅耳赤。最后在孩子們激烈的爭論后,大部分的孩子認為這種算法也是正確的。這時,我請剛才最先說“錯了”的孩子來回答。經過孩子們剛才的討論,他們組已達成了共識,已經能把這個算式(即68+20-8,這個算式是先把原來的人數和后來又來的人數合起來,然后從這個總數里去掉走了的8人)所表示的意義說得很清楚,很完整了。這回換我驚訝了,短短的十幾分鐘內,一年級的孩子居然能把自己的觀點和別人的觀點融合得這樣好,簡直做到了天衣無縫;真正做到了人人參與、個個發言、相互啟發、取長補短。此時,我真正地感受到了小組合作中,碰撞和溝通并行的重要性。
二、利用錯誤信息,建立正確的分析、選擇信息的能力
一天在課堂上,我遇到這樣一道題:王老師有班費47元,買一副羽毛球拍用去37元,買乒乓球拍又用去8元,問王老師一共用去了多少錢?當孩子們把這道題讀完后,有孩子這樣寫算式:47+37+8,也有孩子這樣寫:47-37-8,還有孩子這樣寫:37+8,反正孩子們寫的算式五花八門,什么都有。然后我把這些算式都寫在黑板上,孩子馬上開始了七嘴八舌的討論,每個孩子都在為自己寫的算式找理由。這時,有一位孩子高高地舉起了小手,一直在下面喊著:“我想說,我想說……”這時,我覺得公布正確答案的時機到了,于是就讓這個孩子來回答這個問題,他站起來后,只說了一句話:“現在要我們算的是用去的錢,與班費無關”,他在說“用去”這個詞時,說的特別得重,就是這一句話,教師里立即安靜了下來,不用說孩子們已經知道該怎么寫算式了。此時,真是無聲勝有聲。這節課,我利用了孩子們本來錯誤的算式,讓孩子們自己去尋找有價值的信息,排除那些沒有用的信息。這樣既培養了孩子們的分析、選擇信息的能力,也鍛煉了孩子們的數學思維能力;課堂上不再是老師一味地給學生灌輸,而是讓每一位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實現了人人學數學,人人學有用的數學。
(作者單位 四川省阿壩州紅原縣城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