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中有效利用和開發動態生成的資源,是教學主體性的體現,是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的必要條件。如何有效地開發和利用動態生成的資源,是煥發課堂教學生命活力,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的重要因素。學生并不僅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每個學生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往往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意外發言。結合幾則教學案例,從順勢拓展法、集體討論法、設置懸念法三方面對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處理學生的意外發言進行探討。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教學方法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主動權往往牢牢掌握在教師手中,學生處于被動和從屬的地位,因此,這種“一言堂”式的教學很難反映教與學之間的矛盾沖突。而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堂教學則突出了學生的中心地位,在這樣的情況下,課堂上出現了令教師意外的學生發言應是常有的事,教師若能引導得當,師生間也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那么,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如何處理學生的“意外發言”呢?本文結合幾則教學案例,對此進行一些探討。
一、順勢拓展法
順勢拓展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對學生的意外發言,迅速做出反應,機智地采取措施,準確應對瞬息發生的變局,臨時改變教學常規走向,借題發揮,順水推舟,以追求意想之外的教學效果的教學策略。
案例1.在一次數學公開課《合并同類項》上,教師已講完同類項的定義,合并同類項的法則,并進行了一定量的訓練,可以說大多數學生已掌握了這一法則,老師也打算進行課堂小結了,這時冷不丁地一位同學站了起來,意外發言產生了:“老師,為什么要合并同類項呢?”學生一片嘩然,聽課老師也大吃一驚,都為這位老師捏了一把汗。只見這位老師對這位同學大加贊賞:“這個問題提得好,對呀,為什么要合并同類項啊?你們想想看?!比缓蟊称鹗衷谥v臺前不慌不忙地反思起來,忽然靈感來了。
師:還是這位同學,你站起來,我問你,你有沒有買過大餅和油條呢?
生:有啊。
師:如果你想買2跟油條、3塊大餅,你是說:我要一根油條、一根油條、一塊大餅、一塊大餅、一塊大餅呢?還是把數字合并后再說呢?
生:老師我明白了。
?。ù蠹夜钠鹫苼?。)
簡評:這位老師沒有對這位同學的意外發言不知所措,一方面,對這位同學進行了充分地肯定,保護了這位同學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他能沉著冷靜地思考問題,當堂備課,順勢拓展,反映出他較高的教學機智。
二、集體討論法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問題:學生確實存在著一些教師在備課中沒有想到或者沒有準備到的創新思路或者方法,作為教師,應該發揚教學民主,提供學生平等交流表達的機會,并及時激勵學生的創新行為,因勢利導進行教學。
案例2.在一堂復習課上,教師進行不等式一題多解的教學,給出題目:
已知c>0,不等式x+|x-2c|>1,解集為R,求c的取值范圍。
在老師的幫助下,同學們給出了好兩種解法。方法一:引導學生自覺選擇解此類題的一般方法——去絕對值分類討論:方法二:鼓勵學生通過數形結合的途徑去尋求解答。教學中學生思維活躍,教師也進行了適當的總結。這時,一位同學站出來:“我看,絕對值里面的x-2c應為負值,可以直接去掉絕對值……”未等學生說完,老師就十分不悅地說:“你這是復雜問題簡單化,去絕對值應該加以分類討論,這是起碼的教學思想,坐下。”學生欲言又止,只能無奈得坐了下去,無心聽課,而老師卻開始了下一題。
其實,這位老師完全可以傾聽一下學生的解法,將會發現十分精彩的解法:
三、設置懸念法
大多數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由于課堂準備不充分,或者對有些知識的理解不是太全面,所以難免在課堂教中會發生一些差錯,如何做到既給自己巧妙地臺階下,又不影響教學進程呢?
解題過程無可厚非,而兩者結果卻不相同!這位年輕老師一時語塞,不知問題出在了哪里。但這位老師也很聰明,他并不表態,只說:“好,這位同學很懂腦筋,那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們就把它當做一道思考題,希望大家課后好好研究一下……”
課后這位老師經過研究發現,橢圓的離心角θ和旋轉角∠XOM并不是一回事,這位老師誤把旋轉角∠XOM當做離心角θ,連上新課時就沒有強調,課后這位老師和學生進行了詳細的探討,重新辨析了這一概念,起到了鞏固提高的作用。
雖然這位老師備課不充分,但這位老師卻很機智、巧妙地使自己下了臺。其實在每個老師的教學生涯中,或多或少都會碰到這種情況,這位老師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并不只是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每個學生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往往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意外發言,有些可能是錯誤的,但有些可能是連老師也想不到的創新思路,很可能會影響你的教學設計,但無論如何,我們應該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想辦法來善待學生的意外發言,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和探索的主人。
?。ㄗ髡邌挝?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小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