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英語7A這本教材的優點是:內容豐富多彩、語言生動活潑,貼近生活、結構安排合情合理;但在內容和形式上有較大的差異,難度加深,并與原有的小學教材不能銜接,所以對學生來講有極大的困難,對我們教師來講也是一種新的挑戰。但只要教師迅速轉變教學觀念,由灌輸員變成引導員,自己的一滴水就能引出學生的一碗水,課堂教學就會變得有聲有色,學生就會較容易接受。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利用事物和圖片進行教學
牛津英語7A教材的一大特點就是詞匯量大。詞匯量大導致學生記憶單詞困難,單詞遺忘率更大,這不僅給學生運用詞匯和繼續學習英語造成很大的障礙,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信心。因此,在詞匯教學上,我經常利用實物和圖片進行輔助教學。這是因為對直觀對象的刺激記憶要優于抽象的語言刺激的記憶效果。如在牛津英語7A Unit 5 Going shopping中有許多事物的名詞,于是我就帶了一些物品到課堂上,諸如:teddy bear,comic book,Walkman,hair clips,CD等等,然后問學生Where can you buy these things?再利用一些有關商店名稱的圖片electric shop,bookshop,supermarket配合句型We can buy ...from ...來討論,并創設實物購物等情景來鞏固所學的單詞,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學單詞的興趣,而且寓教于樂,使死記硬背變為輕松記憶單詞。
二、交際性語法教學
對于語法教學方面,我盡量將語法放在一定的語境中來教,并讓學生多閱讀難度適中的短文,長期下去,學生便會把所學的語法知識和詞匯聯系起來理解和運用,學生的語感也會日益增強。例如在講解現在進行時時,我在兩個班做了個教學實驗,在第一個班,我首先從語法入手,在黑板上板書了現在進行時的結構 be+ doing,并提醒學生be 要隨人稱的變化而變化,然后進行相關的操練,結果發現效果很差,錯誤很多。通過課后調查發現許多學生仍然不清楚何為“現在進行時”。在另一個班,我則首先讓學生進行大量情景對話性的口頭操練,如“What are you doing?” “I’m reading.” / “I’m listening to you.”/... 然后把這些句子板書在黑板上,并在be 和verb-ing 上用紅筆表示,請學生自己觀察思考這些句子的特征,學生很容易就說出了現在進行時的特點。最后我又布置了一些口頭和筆頭的練習,讓學生再次操練并檢查其效果,我發現學生們不但明白了現在進行時的意義,而且掌握了其用法。所以,我認為,語法教學中交際性教學法很重要也很實用。
三、充分利用Survey和Project
英語語言情景是運用英語交際的必要因素,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基曾提出:“如果沒有語言情景,詞就沒有意義。”可見沒有特定的情景,言語交際就難以實現。因此,教師要從實際出發,想方設法地創設有效的語言情景來豐富學生的英語信息量,幫助、鼓勵學生理解英語和主動運用英語表達思想。而牛津英語教材的另一大特點就是注重學生口語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故課外活動較多。在一個單元中,經常出現Survey或者Project,這就要求學生根據所學內容對朋友或老師進行調查,并寫出調查報告。這樣使學生既對已學知識進行了復習和鞏固,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和動口能力,而且促進了學生與學生及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相了解,真正做到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縮小了“心距”,教學互融。另外在7A Unit 3 Let’s celebrate!最后一個課時Project 中,提供了一些問題,如:When is your birthday?Which day of the week do you like?Which festival do you like?等等。要求學生去采訪他們的同學、朋友或老師,然后設計一張關于他們同學、朋友或老師的海報,最后把學生們認為設計制作得好的海報貼在教室的墻上,讓大家一起來閱讀和欣賞,促進進步,共同提高。這不僅復習了此單元出現的一些介詞和關于節日的名詞,而且提高了學生交際和合作能力,體現了牛津英語重視學生以發自于內心的活動為主旨的特點。
四、打破教材編序,跳出教材授知
牛津英語教材的每一個單元的內容量大,且教學時所需課時也較多。教者是否該按照原有的教材編序來進行授課呢?我認為這可以根據各班學生的特點而做些變動。比如在7A Unit 3 Let’s celebrate!一單元中,Welcome to the Unit和Vocabulary這兩部分,我就把它們并入一個課時當中,而跳過中間的Reading。在Welcome to the Unit中,主要是講幾種不同的節日以及節日中的活動,而Vocabulary中的節日正跟Welcome to the Unit有一定的聯系。所以講完前一部分后,問學生Do you know other special festivals?就順其自然引入下一部分,既不生硬,學生又比較容易接收。而且在學生了解了一些節日的基礎上對以后Reading(Getting ready for Halloween)部分的學習就不會感到很陌生。這樣不受教材編序的約束,使學生跳出教材來學知識,以體現知識的相對連貫性,順從語言習得規律,從而讓學生主動接受新知。
五、“主”“客”置換,變換到位
在以往的課堂上,老師都是充當灌輸員和講解員的角色,老師問學生答,長期下去課堂氣氛就會變得沉悶,有些學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不會回答,甚至聽不懂,對于不懂的地方又不敢問,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對英語失去興趣,喪失信心。
在這一方面我是這樣做的:首先,轉變自己的角色,由灌輸員轉變成引導員,變“主”為“客”。7A Unit 3 Let’s celebrate!這一單元主要是學習節日以及慶典。在Welcome to the Unit中,介紹了幾種不同的節日,但是對這些節日的日期和節日中的活動,我沒有直接介紹它們,而是問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to ask me? 然后學生就紛紛舉手:When is it?What can we get/eat?Do we go to school at these festivals?這樣就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再也不要擔心因為回答不出老師的問題而被批評或“丟丑”了。我發現用這種方法,不但打破了以前直接授課的沉悶課堂氣氛,而且學生對此部分也掌握得較以前牢固,參與性也提高了。
當然教無定法,學無止境,方法應服從效果,一切教學方法和手段應在圍繞總體目標的前提下,隨學生知識吸取量的多少和當時的吸入狀態而定。實際操作中要得心應手,運用自如,能提高學生的成績就行。我所教的班級由于注意到了這些方面,取得的效果較好。
以上就是我對牛津英語7A教材的一點體會和教學當中的幾點心得和做法,如有不當還請各位專家斧正。通過這段時間的教學我也深感到牛津英語7A教材的跨度大,每節課的重點難點較難把握,總結歸納有一定的難度,許多知識點的出現很難向學生解釋。尤其是我們這樣的農村學校的學生,他們在英語的學習上有斷層,使用這樣的教材學習有一定的困難。因此今后要做的事情還很多,還應在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上多下工夫,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英語水平得到顯著的提高。
(作者單位 江蘇省鎮江市江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