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下一代的健康關系到民族的未來,青少年的體質影響著國家的競爭力。”“普通中小學、農業中學、職業中學每天應當安排課間操,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課外體育活動,保證學生每天有一小時體育活動的時間(含體育課)”是《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的規定要求。由于我國素來以考試分數作為學生升學的唯一標準,課外體育活動時間長期以來基本被考試科目占用,課外體育活動基本是名存實亡。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及新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已得到了社會、學校和家庭的認同,課外陽光體育活動開展得到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為落實學生每天在校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確保學生參與面達到100%,并使每位學生掌握1~2項體育技能,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結合平時工作實際,提出如下意見,供各位同仁參考。
關鍵詞:鍛煉;一小時;陽光體育活動
學生每天在校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包含體育課、早操、課間操和課外體育活動時間。
一、加強領導,成立機構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成立由主要負責人牽頭,分管領導和相關職能部門共同參與的中小學生陽光體育活動領導小組。中小學要成立以校長為組長,分管體育工作的副校長為具體負責人,教導處、政教處、總務處、校團委、少先隊等部門主要負責人和班主任、體育教師共同組成的活動領導小組,把學生每天在校一小時的體育活動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課表,切實抓好抓落實,確保活動健康有序地開展。
二、開齊課程,落實課時
嚴格執行課時計劃是落實學生每天在校一小時體育活動的基本保證,也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依法治教的要求,任何隨意減少或不開設體育課的做法都是加重學生課業負擔、違背教育法規的行為。中小學校(特別是畢業年級)必須嚴格按照課程計劃的要求開足開齊體育課程。
三、強化教學,注重管理
體育課堂教學是學生掌握運動技能和基本知識的主渠道,體育教師要認真學習《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摒棄舊觀念,形成新理念,大膽進行體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中小學教導處要不定期對體育教師的教學情況進行檢查,對那些不備就課上課和上課“放鴨子”的體育教師進行嚴肅處理。
四、嚴控時間,自由發展
《學校衛生工作條例》規定:“學校應合理安排學生的學習時間,學生每日學習時間(包括自習),小學不超過6小時,中學不超過8小時。”各中小學要嚴格控制學生在校的學習時間,把課外活動時間還給學生,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參加課外活動,促進學生特長的發展。
五、保證“兩操”,注重質量
廣播體操、眼保健操是學生課間的必修課,為使“兩操”不走過場,體育教師、保健教師、班主任要精心組織,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嚴格管理,切實把“兩操”工作落到實處,提高“兩操”質量。有住讀生的學校必須安排早操或30分鐘早鍛煉。
六、開展活動,形成氛圍
中小學除加強田徑、體操、球類等項目的練習外,還要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一是開發和利用學校現有的場地、器材設施,做到一物多用;二是學習和創編健美操、現代舞、流星球、輪滑、自救自護訓練等新興體育運動項目;三是繼承和發揚武術、舞獅、舞龍、摔跤、踢毽子、滾鐵環、打陀螺、拔河、蕩秋千等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四是根據學校所在地的地理環境、氣候特征等自然條件,開展越野跑、遠足、郊游、登山、攀登爬越障礙、慢跑、有氧操、游泳等活動;五是在活動中滲透音樂、美術等;六是組織成立體藝興趣活動小組,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機會。
七、加大投入,創造條件
學校要進一步加大體育場地、器材、設施、設備的建設力度,要把小學每生每年不少于4元、中學每生每年不少于5元的體育經費標準落實到位。要妥善保管好體育器材,每學期要對體育器材設施進行保養、維修,并充分調動和發揮廣大師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利用廢舊物質自制活動器材,為落實學生每天在校一小時的體育活動創造條件。
八、安全第一,著力防范
在學生參加活動的過程中,學校領導要加強巡視檢查,班主任和體育教師要加強指導與保護,密切關注學生的身體狀況及其他突發情況,確保活動有序開展。與此同時,學校要定期檢查體育設施設備,排除安全隱患,切實做到安全開展活動,活動不忘安全,杜絕意外事故的發生。
九、健全機制,長效發展
落實學生每天在校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必須建立健全有效的保障和管理機制,在師資配備、師資培訓、勞務補助、資金投入、活動時間、活動空間、效果評價等方面完善各項規章制度,不斷促使體育活動向規范化、制度化發展。逐步形成“區(縣)、鄉、校”三級管理模式,力爭體育活動長期有效地開展。
中小學校必須在每年春、秋兩季開學后的第三周將體育活動方案、課外體育活動安排表和學校課程總表(復印件)報區(縣)教育局體育管理部門。區(縣)教育局將在每年的春、秋兩季按照《中小學生每天在校一小時陽光體育活動檢查評估細則》(見附表)對各校落實學生每天在校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情況進行檢查評比,并把檢查評比的結果作為年度體育工作目標考核的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