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科學方法的教育,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進行科學探究。這里所說的“科學探究”即是指科學研究人員在探索科學問題時,為了獲取證據和解釋而采用的研究途徑和方法。現在的學生是未來科學問題的探索者和生力軍,我們化學教師有必要讓學生了解科學研究人員研究化學問題的基本途徑:(1)發現問題,提出問題;(2)猜想與假設;(3)制訂計劃,進行實驗;(4)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5)反思與評價;(6)表達與交流。通過科學探究的實踐,可以使學生在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體驗探究的樂趣,形成和發展探究的能力,從而不斷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這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同時也是時代賦予我們化學工作者的歷史使命。
大家都知道,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的許多概念、原理都是從大量的實驗中歸納、總結出來的,化學的未來同樣需要我們通過實驗作為基礎去開拓、去創新、去發展。通過實驗的直觀性、形象性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同時通過實驗的操作性、實踐性也能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探究的能力。為此,我們教師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多做努力:
一、穿插趣味實驗,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趣味實驗可以作為化學教學過程中的調味劑,通過一些奇特的、有趣的現象,表現出化學變化的神奇性,從而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我們在初三化學第一節課表演幾個趣味實驗:魔棒點燈、水上火舞、燒不壞的手帕、火山爆發等,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并告之學生,學習了化學以后我們就能弄清以上“魔術”的原理,并能自己變魔術,從而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再如我們在探究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時,可以增做一個噴泉實驗,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能使學生在有趣的、8hVyyR2IzWtdVPD6v/ynYA==生動活潑的學習情景中提高自身分析問題和邏輯思維能力,激發學生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興趣。
二、加強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
《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必須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很好地完成(一定要做,不是可做可不做)演示實驗。通過演示實驗中清晰、生動和神奇的現象不僅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得到有效的集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消化,也可以通過演示實驗中出現的一些特殊現象,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例如:我們在討論鐵絲能否在氧氣中燃燒時,通過演示對比實驗,同學們可以看到鐵絲在氧氣里劇烈地燃燒,火星四射,集氣瓶中事先放些水或細沙就是防止生成物熔化濺落炸裂瓶底,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效果,而鐵絲在空氣里是不能燃燒的,從而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因此我們教師對于《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列出的演示實驗必須不折不扣很好地完成,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完成,能補充的實驗盡量補充。再如我們在探討“氯化銅溶液的顏色”時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引導學生注意觀察以下現象:向氯化銅晶體中先加入少量的水,觀察溶液的顏色,然后繼續加水直至溶液很稀,注意溶液顏色的變化,通過觀察我們發現溶液顏色由黃變綠,再變藍綠,最后變成藍色。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探究: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顏色變化,指導學生課后查閱資料,交流討論,得出顏色變化的原因。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習的知識更深刻、更牢靠、更全面,也使學生逐步形成了科學探究的意識,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
三、注重學生實驗,鍛煉學生科學探究的實踐能力
《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也列出學生必做或選做分組實驗,要求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努力完成,使每個學生都有動手做實驗的機會”。通過學生實驗讓學生到實驗室自己動手操作,親身感受化學變化所帶來的各種奇觀的景象,不僅能夠進一步鞏固和加深學生已獲得的知識,而且能夠培養學生實驗操作技能和互助合作的能力,使其養成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探究品質。在分小組進行實驗時還可以培養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團結合作的能力。如我們在進行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樣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問題:(1)為什么實驗中必須使用稀鹽酸,而不能使用濃鹽酸、稀硫酸?(2)沒有石灰石、大理石可否用其他什么藥品代替?(3)如何除去二氧化碳中的雜質?等。同時,我們教師還要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再如我們講解水的凈化時,可以讓學生自制自來水,讓學生自己做過濾器,自己準備藥品,自己操作實驗過程。當然,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我們要“要求學生遵守實驗室規則,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