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的小學數學家庭作業大部分都是書面作業,形式機械單一,內容枯燥乏味,缺少了應用的意識,忽略了對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結合新課標中的新理念,對家庭作業的設計進行了一些改革和創新的嘗試,從設計調查型作業、開放型作業、游戲型作業、創作型作業四個方面著手,力求家庭作業的形式多樣化,內容趣味化,過程實踐化,讓學生在完成家庭作業的過程中享受到快樂。
關鍵詞:調查型;開放型;游戲型;創作型
傳統的小學數學家庭作業大部分都是書面作業,其模式是:教師照本宣科地布置給學生,學生回去做在本子上,然后統一交給教師批改,再發回學生手中訂正。這種模式雖然也能培養學生一定的演算技能,但因為其形式機械單一,使得學生缺乏完成作業的興趣,更重要的是這種傳統的書面作業形式,缺少了應用的意識,忽略了對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們培養的學生大都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
一、設計調查型作業
所謂調查型作業,主要指通過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用數學的眼光來分析調查所得資料,從而進一步認識我們周圍的世界,提出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建議性的方案或作業。教師從現實生活中挖掘能引發學生去調查、實踐的材料,引導學生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并把這些調查實踐的東西寫下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思維能力。
例如,學習統計圖知識后,讓學生自主組成學習調查小組,開展“錫麟路口通過車輛的情況分析”調查活動。調查小組中,有的專門負責數汽車、卡車、自行車的數量,有的專門把車輛分類記錄,有的根據數據畫成表格,填上具體的數據,然后根據收集的數據制成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最后小組成員一起分析制成環保情況調查的統計圖,排列出污染程度,提出合理化建議,并且寫出分析報告,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分析能力。
二、設計開放型作業
在探索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時候,對同一個問題的研究所進行的討論、解決的途徑和方法肯定不是唯一的,而是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獨有的認識角度、解決途徑,或者對別人的解決方法提出疑問,同組參加討論過程的成員也會在其中受益匪淺。開放型數學家庭作業打破了傳統家庭作業中條件不多不少,結論唯一的格局,給傳統教學內容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去思考數學問題,提出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在數學學習中設計開放型家庭作業,充分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火花,拓寬學習空間,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三、設計游戲型作業
活潑好動是兒童的天性。根據小學生的這一特點,我充分結合數學教學內容,努力挖掘各種內在因素,創設情境,設計出形式活潑、富有趣味的游戲型家庭作業。游戲型家庭作業是以教學內容為基礎,用游戲的形式,通過學生獨立行為或者同學、家長的合作,使課堂教學內容達到熟練程度的一種短期的作業類型。
比如,在學習了10以內數的組成,2到9的乘法口訣,就讓學生在課外用對口令、搶答等形式進行鞏固,也可邊跳牛皮筋邊頌口訣。類似的游戲做多了以后,學生就能自己設計游戲了,比如學完了整除章節后,學生把自家的電話號碼編成一個競猜題讓同學猜。如:
( )5的最大約數。
( )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的數。
( )最大的一位數。
( )8和4的最大公約數。
( )比所有自然數的公約數少1的數。
( )既是偶數又是質數的數。
( )最小的質數。
學生根據條件,猜出“5194022”這個號碼,按照猜出號碼撥出去,接電話的果然是自己的同學,學生就覺得十分有趣。經過一段時間的推廣,我們的學生已經能主動地把課內知識與課外作業結合起來,這樣課業負擔比每天布置定量的作業要輕松得多了,既有趣味又高效能。
四、設計創作型作業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產生自己的見解,為讓學生只要有話就有地方可說,我們把“數學日記”作為一個創作形式。鼓勵學生把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產生的想法用“日記”的形式表達出來,特別提倡有創意的作品。有些學生在日記中寫了《雞蛋有邊嗎?》《我也要當數學家》《買票的學問》等,還有的學生總結了學習中的經驗教訓,甚至有些學生寫了當天課堂上老師的錯誤及自己的疑問。在各單元的學習結束時,組織學生在班中找一位與自己水平相當的同學,編制單元試題,檢測對方后再評出等級提出學習建議。在創作過程中,學生閱讀、思考、交流,體會了“學數學,用數學”的思想,培養了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對家庭作業設計所進行的改革和創新的嘗試,目的是為了把數學與現實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在數學原理與實際操作中快樂地學數學,通過形式多樣、富有樂趣的家庭作業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實際的應用意識及操作能力,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市東浦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