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理念重視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新課程理念下的班級管理提倡“自主化的班級管理”。班級管理是實施教育教學的重要一環,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進一步實施,班級管理的難度越來越大。經實踐證明: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班級管理,不僅可以形成好的教學秩序,還能鍛煉和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創新能力,使學生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發展。
關鍵詞:自主化;班級管理;實踐
“自主化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把班級管理的權利和責任轉移到學生身上,讓學生學會管理,參與管理,自我管理。在實際工作中,筆者依托我校全方位推進學生自主化管理工程的實施,在進行班級管理方面大膽改革,圍繞著“我是班級小主人”這一指導思想,研究和探索有利于學生自我教育、自主發展,而進行了一系列實踐與探索。
一、引導學生制訂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班級管理制度
新課標強調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制訂班級制度不僅是為了班級管理活動的順利進行,而且更應為學生的發展服務,因此對學生的要求要從學生的發展出發,讓學生從參與制訂班級管理制度開始。
我把學校紀律、班規章制度讓學生學習、討論,根據學生實際問題,制訂了有班級特色的班規——《班級公約》。進一步細化管理制度,實施班級量化管理。班規的確定既規范學生的行為,對學生起到了約束作用,又尊重了他們的個性,調動了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促進了良好的班風形成,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激發學生自主參與,提高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我根據班級的特點,首先打破了原有的少數班干部管理多數同學的局面,讓每位同學都能參與管理:一是建立值周班長制度,把管理的權利還給每個學生。讓學生鍛煉了自己,增加了膽量,增強了民主意識,每一位同學都能體驗到了當家做主的滋味。二是班級中增設班級崗位,把主人的地位還給學生,實行人人都有事做。比如誰負責哪塊玻璃,誰負責地面衛生,誰負責哪面墻壁,誰負責班級圖書角……讓學生自己選擇愿干、能干的事。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讓更多的同學參與到班級管理上來。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主體性,并在自主參與中提高了自主管理能力和責任感。
三、豐富班內評價,把評價的責任和權利還給每個學生
每周班隊課,我都會讓班干部把班級一周來的各項工作進行總結。首先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班干部職責對班干部的工作進行考核評定,接著負責不同班務的班干部分別根據自己記錄下來的成績和問題,依據班級公約對全班全面客觀地進行評價考核,實施獎懲。最后不同崗位的同學也提出自己發現的問題現象,全班進行評價考核??己顺煽円苑种涤涗?,根據相應的班規有不同的分值,比如班干部全部要求達到10分,失職一次扣1分。學生平時常規每項5分,違反一次扣分0.5分。每學期下來,根據分值高低劃分等級,作為評選三好學生及其他獎項的重要依據。促進了學生自主化管理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自主化管理的效果。
四、建設班級文化,把創造個性的任務還給學生
班級文化是一個班級的靈魂,它具有自我調節、自我約束的功能。因此我引導學生用自己的雙手把教室裝扮成既富有學習的書香氣息,又富有少年兒童的朝氣蓬勃、純真爛漫的天地。墻壁上的名言警句,展板上的書畫作品;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科普小報;培養學生科學興趣的“小小生物角”;引領學生走上知識殿堂的圖書角等都是學生自己設計、創辦的。一學期下來,班級成員不僅養成了愛學習的良好習慣,還把班級當成自己的家,人人都以為班級出謀劃策、美化教室為榮。通過參觀、設計、制作,學生們的頭腦中不斷迸發出創造性的火花,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班級成員之間的凝聚力也日益增強。
五、發生干群糾紛,班主任公正裁決
讓學生自己學會管理自己,并不是代表老師就可以撒手不管了,他們畢竟是孩子,還需要我們把握方向。有時遇到事情班干部也處理不好,或者在工作中與其他同學發生矛盾,這時就需要我們幫助他們去處理,在班干部和同學之間做一個公正的裁判,同時又不能降低班干部在同學中的威信,也不能包容班干部的錯誤,這就需要班主任親自調查、掌握第一手材料。所以,班主任的工作應該是“放”手而不是“離”手。
六、尊重差異,發掘同學的潛能
班級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性,都是唯一的,他們相互之間必然存在著差異。在班級建設中,不僅認識到學生間的個體差異,關注個體差異,更要把這種差異當作一種資源,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實現個性和特長的發展。在學習上,我建立了學習小組,一幫一結對子,有意識地讓后進生均衡地分布在小組中,然后在全班展開競賽,引導孩子們共同關心和幫助他們,大大加強了對后進生的輔導力度,讓整個集體充滿了人文氣息。在活動中,老師們設計各種類型的活動,讓每一個孩子都有表現自己、獲得成功的機會,讓那些后進生、那些平時易處于被人忽視的中間狀態的學生都能發揮自己的作用,表現自己的才能。
總之,班級管理的自主化改革是一個在探索中曲折前進的過程。但是,只要我們堅信一切為了學生發展,不斷研究、探索新的教育改革理論和工作方法,班級管理自主化的改革就一定能夠走出一條成功之路。
(作者單位 河北省滄州市滄縣汪家鋪鄉楊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