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先生說:“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作為一名稱職的教師,除了要有良好的師德和過硬的業務水平外,還應多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把心理教育和學科教學結合起來,在學科教學中有機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以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和成長。
一、用熱愛的情感欣賞每一位學生
愛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愛自己的學生是一名教師必須具有的職業道德,然而光有愛還不夠,還應重視和研究教育的藝術,即“愛的藝術”。美國心理學家威廉姆·杰爾士說:“人性中最深切的要求是渴望別人的欣賞。”真正自暴自棄的學生是沒有的,只要教師不拋棄學生,學生是不會自我拋棄的。不管是什么樣的孩子,愛是最好的教育,而表達愛最好的方法是喜歡、獎勵和贊賞。我們都曾做過學生,老師一句表揚的話、一個鼓勵的眼神,曾在我們心中引起多大的激動啊!曾經有過這樣一位學生,父母離異后曾離家出走,流浪在外一年多,養成了許多惡習。然而他的老師并沒有因此而放棄他,而是給予他更多的關愛,時常讓同學找他的閃光點,對他的每一點進步都大張旗鼓地給予表揚,讓他體會到老師心中有他。一段時間后,他從一開始的排斥到慢慢地接受老師的教育直至最后與老師無話不談,是老師的愛使他轉化了。現在他已經參加工作了,還常常找老師,訴說心中的秘密。他對老師說:“您一直說我有希望,我憑什么認為自己沒有希望呢?”的確,每個學生都有成才的可能,只要老師信任學生,欣賞學生,你會發現學生會以更大的進步來回報老師。
熱愛學生要給學生以一種內在的美好情感體驗。這種熱愛和關心表現在對學生的健康、學習、生活以及困惑等方面的關心上。教師只有尊重、熱愛學生,才能贏得學生的信賴,才能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
二、用巧妙的方法引導每一位學生
1.表揚為主
心理學家認為:正面表揚比消極批評對于學生的促進力量要大得多。這是由于學生在受到表揚和鼓勵后會產生一種積極的、愉快的情緒,這種良好情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自信,而且還能激發他們內在的潛能,充分發揮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提高教學效率,培養良好習慣。如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自己的微笑、眼神、手勢和親切的語言等對學生進行鼓勵,常說:“你真棒”“聰明極了”“你真行”“老師為你驕傲”等,而不要對學生說:“這么簡單都不會做”“你真笨”之類的話,使學生不斷增強學
習的責任感和成功感,增強克服困難的
意志。
2.欲抑先揚
陶行知先生曾說:“自我教育的前提,是人對人的信任,是使個人的榮譽和尊嚴起作用。”教學中,經常碰到一些上課不專心聽講,做小動作。這時,老師用“表揚激勵”給他一個臺階下,使學生從教師的寬容中感受到老師對他的愛護和尊重,這樣,既不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還能達到融洽師生關系培養良好習慣的目的。如一堂課中,一位學生在課桌下玩尺子,這時老師說:“剛才,我看見某某同學一直在轉動一把尺子,老師猜想這可能是他思考的一種習慣動作,這說明他剛才一直在積極思考問題,呆會兒,我要出個題目考考他。”話音剛落,那位同學的臉立刻“唰”地紅了,但他手中的尺子放下了,人也坐直了,一直到下課,他都是很認真地聽講。這樣既沒傷害他的自尊心,又培養了他良好的聽課習慣。
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
少年兒童好表現,更喜歡別人的夸獎,尤其是老師的表揚。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對于兒童成功體驗的肯定,是刺激大腦形成興奮中心的催化劑,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驅動力和有效手段。因此教師應隨著課堂教學的進程與需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表揚和鼓勵,并不斷地改變表揚的方式。一是調整表揚的基準點,變以往的橫向比較為主成縱向比較為主。平時表揚學生,如果只進行橫向比較,用甲學生之長去比乙學生之短,這樣能力強的學生會得到更多的表揚,這些學生在表揚聲中長大,不知不覺中滋生了優越感,長此以往,便批評不得,也見不得別人比他強,輸給別人便大動肝火,而教師如果更多地進行縱向比較,給每位學生樹立標尺,用他的今天跟昨天比,著重表揚學生“進步點”,那么,會從中學會正確評價自己,促使自己不斷努力。二是調整表揚的內容,變表揚優點為主改為變表揚弱點為主。對學生一貫較好的方面,只給予一般的鼓勵,這樣做避免表揚過頻,卻又不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而對學生長期的弱點,不感興趣或能力較弱的方面,只要有細微的、偶爾的進步,教師就需要大加表揚。比如有的學生上課從不發言,偶爾舉一次手,就要及時發現并加以表揚:“今天某某同學能大膽發言,真希望能常看見你舉起的小手。”有的同學上課愛插嘴,舉手發言時,手沒舉起,聲音倒從嘴里發出來了,對此,教師只要發現他舉手時嘴里沒有聲音就叫他發言,并及時地表揚他。還有的同學做作業的速度特別慢,別的同學只需十幾分鐘完成的作業他需幾個小時才能完成,甚至都不能完成。當他稍有一點進步時,教師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他、鼓勵他:“某某同學寫作業比昨天快多了,老師和其他小朋友都從心眼里為你高興,如果你每天都有一些細微的長進,大家相信你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取得更大的進步,我們期待著這一天早早來到。”這樣,學生在原先薄弱的方面體驗到進步的快樂,就會繼續努力下去。
在人際關系日益復雜、各種競爭愈加激烈的現代社會,要想很好地生活和成長,僅靠豐富的知識和突出的能力是不夠的,還必須具備健康的心理素質,這將是孩子一生的財富。教師要結合有關的心理學、教育學知識,把握學生的心理,發展學生各項心理素質,在可能的范圍內推動學生的心理發展,讓學生學會做人。
(作者單位 常州市清潭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