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線教學者,在新時期下我們所要面臨的挑戰應該是前所未有的。為什么這樣說,因為一年又一年過去,我們的年齡在增長而與學生的年齡差在增大。尤其面對90后我們有些不知所措,到底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更適合他們。
時代的發展需要我們換一種角度來看問題。具體地說,就是要從教師教得如何這一角度,轉變為學生學得如何的角度上來,把學生的學習放在首位。在當前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們的教師在思考自己工作的同時,首先是要具有以下的理念:(1)教育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力圖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2)教育教學要促進學生的全面而和諧的發展,包括知識、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態度、價值觀等;(3)教育教學要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特點,使學生在教學中體現出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和創造性;(4)教育教學要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為核心。
在當代教育觀念的影響下,中學歷史教學方法的探索具有一些與以往不同的特點:
1.以探究問題為目的。以往的歷史教學往往是固定式的,對于學生來說,并沒有產生真正的探究性問題,或只有膚淺的問題,要不然就是令人頭痛的問題(如被動接受、死記硬背、機械重復)。歷史教學的真正意義在于使學生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所有的教學方法都應該是為了探究問題而設計的,都要給學生機會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況,使學生去深入探討。
2.以思維訓練為核心。學生學習歷史,像學習數學一樣,也是思維的訓練和強化,是思考的過程,是獲得思維成就的經歷,是積累經驗的機會。所以,任何教學方法都要以激活、調動、啟發學生的思維為主,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活躍發展。
3.以學生參與為形式。使學生參與教學,而且是積極、主動地參與,是使教學得以真正展開的關鍵性問題。只有讓學生投身其中,從做中學,才會激發動機,引起興趣;才能使學生思想活躍,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才能使學生多與教師、同學交流,建立親密的合作關系。
4.以教師引導為助動。現在我們倡導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中心,但并不是說教師只是一名“場記”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師的作用更為重要,他像導演一樣,要對教學進行引導、組織、控制,并隨時診斷教學,對教學活動進行調整。教師與學生的最基本的關系是教學上的朋友。所以,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學活動中發揮應有的主導作用。
總之,在教學方法的問題上,我們特別強調要研究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注重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力圖使學生通過歷史教學,逐漸掌握開啟歷史之門的金鑰匙,成為能夠認識歷史的真正主人。
(作者單位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葛漁城第三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