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特柯律指出:教育的意義在于使人能夠詩意地棲居。語文承載著中華民族璀璨的文明、優秀的文化、深邃的思想;語文教學也有責任去引導學生創造理想的生活境界,培養詩意棲居著的國民。
一、讓學生領略各地美妙的自然風光
誦讀山水詩能培養學生對祖國美好山河的熱愛。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多挑一些語言清新、意境優美的山水詩歌給學生欣賞,讓他們去品味、感受自然的美麗,進而熱愛自然的美景。劉禹錫的《望洞庭湖》“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洞庭如銀盤、君山似青螺,詩人的描寫極盡洞庭湖光山色的風情;白居易寫道:“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可以想象,那些從未到過江南的學生們讀了這樣的情景并茂的詩句會有何等的心醉與神往。
情態各異的山水能開闊學生的胸襟。中華大地無山不秀,無水不美。“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讀杜甫的《望岳》,我們見證了巍峨泰山的高峻;“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讀他的《登高》《秋興》我們感慨于浩渺長江的遼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輪臺九月風亂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多讀山水詩歌,我們的胸襟和氣度也會如同群山般的壯闊、秋水般的深沉。
二、讓優雅的田園豐潤學生的心靈
田園詩歌帶給人濃郁的生活氣息。讀一些田園詩感受濃濃的鄉土風情,能給他們帶來詩意的生活情趣,能給他們明快的生活積淀。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青山隱隱、綠樹環合的鄉村情調,談農事、敘故情,還相約共賞秋菊的生活樂趣,令人愉悅。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讀到這樣的詩句,品味這樣的風土人情,學生的生活體驗怎能不增加,他們的心靈怎能不豐潤?
田園生活能帶給人詩意的享受。詩人筆下的田園多是理想生活的描寫,雖然和真實的生活存在距離,但更能帶給人美的享受,能喚起人們對純樸、恬淡的鄉村生活的渴望。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大片的水田、悠閑自得的白鷺,多么令人神往,讓人俗慮盡消。劉禹錫的《竹枝詞》“山上層層桃李花,云間煙火是人家。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桃李爛漫、炊煙裊裊,繁忙的農作生活中帶給人更多的卻是勞動的幸福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三、讓學生感受山水田園詩人脫俗的情懷
“草木含情,萬物有態”,山水也有真性情。“孤峰不與眾山儔,直入青天勢未休。會得乾坤融結意,擎天一柱在南州。”張固的《獨秀峰》,讓人慨嘆青山也有孤標凌云的傲態。在詩人的筆下,人和山水之間沒有了界限,都具有生命的性情,因而可以相親相游、相娛相樂。
詩人們歸隱田園、沉浸山水的原因可能很多,但他們投身于自然,會心于山林泉石,優游于湖海風煙時,他們會超脫功利的羈絆,獲得心靈的慰藉。(下轉第69頁)(上接第68頁)他們的詩文都是空靈的,整個情懷都是超脫的。李白的《山中問答》“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作者率真開朗、逍遙自由、脫俗無羈的個性躍然紙上。王維的《終南別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學生現在也許并不能完全理解詩人的情懷,但在他們今后的人生歷程中,當挫折、失意、痛苦降臨到他們身上時,這樣恬淡的自然山水,這樣濃郁的田園生活,這樣瀟灑超脫的情懷,必然會成為他們心中冉冉升起的一輪明月,讓他們的人生不會太消沉。因為“美就是生活的最高準則”。
學習山水田園詩,感悟純美的意境,在美好的生活理想的引導下讓學生們充分展示生命自然的色彩和盎然的生機。在每一位學生的心靈深處營造一個至真、至善、至美的生活境界,并讓這種完美的藝術的生活境界成為每一位學生的追求和向往,并陪伴他們一生。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金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