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非常重視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和能力。結合學生實際,采用各種教學方式,從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語文這門工具性學科的習慣入手,加強學習方法的滲透,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自我發展。
關鍵詞:語文;主動學習;習慣培養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使其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實施語文素質教育,教師除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外,還必須指導學生獲得正確而有效的語文學習的方法,挖掘出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潛能,幫助學生培養出能主動深入學習的習慣,進而提高他們自學的技能,為他們今后終身的學習打好扎實的基礎。所以,教師通過認真研究科學的語文學習策略和方法,指導學生主動學習語文的習慣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很深遠的意義。
一、筆記的習慣
教師對學生有了做筆記的要求后,學生能夠更加集中注意力專心聽講,積極動腦理解教師并快速篩選重點要點記錄,以便課后復習鞏固。鼓勵學生養成勤記筆記、勤讀筆記的習慣,具體可以讓學生做到每節課都能記錄一些重要信息在筆記本上,要求學生在每天完成作業前首先應閱讀和研究自己的筆記,指導學生平時要善于和同學交換各自的筆記,討論優點和不足,做到不斷學習和取長補短。筆記上的文字不應是書本內容的簡單重復。除了課堂筆記的要求,教師還可讓學生做課前預習筆記和課后反省筆記,要求他們用盡可能簡練的文字或圖表記錄和整理出重要的知識、思路方法、困惑和感悟等。這樣的筆記,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培養他們抽象概括的能力,從而使其捕獲有效的信息。長此以往,學生主動學習的技能會大大提高。
二、使用工具的習慣
語文學習中學生應有的工具主要是字典和詞典。包括《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它們不僅能幫助解決預習和課外閱讀時遇到的困難,還能讓我們懂得許多其他領域的課外知識,特別是成語。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把搜查的資料記錄在固定的本子上,組織不定期的檢查或者評比,也可以在班級或年級范圍內展示共享資源。當然,科技的飛速發展導致了語文學習工具的巨大變化,互聯網的普及運用,讓學生有了更便捷的搜索途徑。這些工具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特別是經常運用電腦搜索相關資料的習慣,對學生的知識儲備尤為快捷和重要。
三、課前充分預習的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學生通過預習,自己閱讀課文,動了天君,得到理解。當討論的時候,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的結果正相吻合,便有獨創成功的快感;或者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長的思索;并且預習的時候絕不會沒有困惑,困惑沒法解決,到討論的時候就集中了追求解決的注意力。這種快感、思索與注意力,足以鼓動閱讀的興趣,增進閱讀的效果,具有很高的價值。”可見,語文能力的提高是潛移默化的,語文學習還得依靠課外充分的預習。
課堂語文學習時間非常有限,課前的預習工作提供了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教師指導學生充分預習,不妨從讀查劃問四個方面進行。讀就是先通讀,獲得信息的整體感知;查就是借助工具理解一些字詞的音形義以及簡單用法;劃就是標記出關鍵詞或者重點要點,也可以是一些優美的、有哲理的語句等;問就是把自己不能利用工具完全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并且寫下來。
四、勤積累勤動筆的習慣
勤動筆就是要結合課內外,采用多種方法強化寫作訓練。僅僅局限于課堂作文教學,很難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教師要指導學生平時善于積累豐富的習作素材,要求學生能做到關注生活,關注細節,堅持記錄觀察日記,發表對真人真事的感受和見解。同時,也可以要求學生對一些事物展開合理的想象,訓練學生的創造能力。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組織一些讓學生快速構思、快速表達的訓練,并且進行當場的修改反饋,學生形成初步習作文本后,教師更加要指導他們善于修改的動筆習慣,讓他們認真讀一讀自己的習作,修改其中表達含糊不清或者有歧義的地方;辨一辨自己的用詞,思考是否有更加生動形象的描述,看一看整篇行文的結構,揣摩是否有更加合理的順次組織等等。
總之,教是為了不教。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語文的習慣,一定能夠有效地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水平,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1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張天寶.試論主體性教育的基本理念.教育研究,2000(8).
(作者單位 江蘇省泗洪縣金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