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外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是課堂學習內容的鞏固與內化過程,因此科學合理地設計數學課外作業,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但是在現實中部分教師忽略了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性發展的需求,讓學生做了許多機械重復、枯燥無味的練習,致使眾多小學生形成了不良的作業習慣,如不動腦思考、字跡潦草等;同時大量的課外作業擠占了學生過多的時間,抑制了學生興趣愛好的養成,影響了學生的健康發展。那么如何科學合理地設置課外作業,實現高效訓練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我們認為設計作業時要考慮到以下幾點:
一、作業設計要注重趣味性與科學性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當我們設計作業時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讓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作業設計要符合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要富有趣味性。內容設計要有趣味性,內容是課外作業的核心,設計時要考慮學生的實際,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避免單一的計算。比如教學《分一分》后,讓學生回家以后,把自己的各類玩具拿出來,用課上學到的分類方法,給它們分一分類,說一說自己是用什么標準進行分類的,這種作業使一年級的小朋友很開心。現行教材都有“實踐與綜合”這板塊,教師可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社區,有目的地進行實踐探究,這類作業使學生十分樂于參加;內容呈現形式要有趣味性,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可以設計填空、判斷、選擇、測量、找“病人”、小制作、猜字謎、算24點,我是“火眼金睛”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形式。科學性要求布置作業時目的明確,家庭作業是課內學習的繼續,是課堂學習內容的鞏固與深化,教師布置的作業應當與近期的課內教學緊密相關,可以是鞏固練習,綜合運用解決問題,可為學習新課作準備,總之要與課內教學相關。
二、作業設計要注重創造性與生活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我們在設計課外作業時要切忌采用今天作業從多少頁第幾條做到多少頁第幾條的這種簡單形式,可以說這種作業教師談不上設計,學生常常根據自己課堂中依稀印象來完成,因此錯誤百出,學生根本沒有開動腦筋再去探究,效果肯定比較低下。課外作業設計的根本目標是:讓學生在創設的情境學習探究中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技能不斷解決問題,提升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獲得成功的學習樂趣,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社會、生活是人類生存的環境,也是學習知識運用知識的終極場所。平時作業設計應當圍繞學生的學習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編創富有生活化氣息的練習,雖然這需要教師付出艱辛的勞動,但這種練習富有成效,我們認為非常值得。例如當學生學習了“年月日”的知識后,我設計的課外作業就是讓學生收集親人的生日信息。①家庭親人生日各是什么時間?②說一說他們都是什么年出生的(閏年平年)?③我出生到現在度過了多少月多少天?引起學習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學習充滿刺激,同時也促進學生去關心家人,珍愛自己,真是達到了多重的效果。
三、作業設計要注重難易性與選擇性
課外作業難度要適中,太簡單的家庭作業,學生不需動腦付出,就能輕易做出會讓他們感到索然無味,難以引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太難了縱使學生多方努力也不能完成,會使學生出現失敗挫折感,長期如此,會導致學生喪失信心、討厭學習。設計課外作業時采用分層選做形式,大部分學生都能完成的基本習題,保證全體學生都能發展進步;30%的習題(下轉第87頁)(上接第86頁)有一定的難度,讓大部分學生經過努力能獲得成功,體驗快樂;最后10%的習題綜合運用,引領班級最優秀的學生去鉆研,實現在數學上有專長發展。這樣的設計會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完成相關的習題,這也是《新課標》中的基本理念之一——“讓不同的人在數學學習中取得不同的發展”。
四、作業設計要注重適當性與時間性
超過了一定量的家庭作業非但不能提升學生的成績,反而會導致學生疲勞,對學習產生消極態度,干擾學生的社會交往和其他生活,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和成長,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因此設計作業時要考慮作業總量要適當。一般來說一、二年級不留有書面作業,三、四年級數學課外作業在15分鐘左右,五、六年級學生課外作業不超過半小時為宜,另外學生課外作業應有短期與長期兩方面的統籌安排,長短結合。如每學期可設計一兩個跨度相對較長的作業,像學生口算能力的培養就要長期的訓練,每天練習幾條,持之以恒,一學期下來必定有較大幅度的提升。
總之,數學課外作業的設計是一件具有創造性的工作。在全面實施新課程的今天,我們應當設計一些生動活潑、充滿智慧與情趣的課外作業,以引領學生走進生活、體驗生活、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點滴蘊含生活的真諦。讓學生在完成作業中獲取信息,積極探究,展示個性,從而實現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 建湖縣鐘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