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寧波市的一位老師竟然罰做錯了題的學生抄1000遍“1+1=2”,這樣的案例令人瞠目結舌。兩年后,重慶市教科院在對小學生進行的一項學習現狀調查中發現,僅有14%的孩子表示“最喜歡學習數學科目”。孩子們認為,“數學太枯燥,老師上課講個不停,還經常下課拖堂,回家練習又多,我一看到習題就煩。”不愿學習的學生多達58%。其實當下,枯燥的奧數、珠心算更是讓孩子們苦不堪言,隨便問問身邊的家長和孩子,可能得到的結果也會與調查的數據不相上下。
那么,是什么讓數學成為孩子們的夢魘呢?是數學本身嗎?印象中,題海戰術、喋喋不休、枯燥乏味等形容詞就一直與數學學科相伴。還記得2002年時,著名數學家陳省身教授曾經題詞“數學好玩”送給小學生,雖然陳教授現在已離我們而去,但對于籠罩在應試教育魔障下的我們看來,更是越發感到語重心長,意義深遠。陳教授指出:其實數學是很有意思的科學,孩子們也都有好奇心,可是如果教得不好,把數學講得干巴巴的,扼殺了孩子們的好奇心,數學就難了。
所以,不是數學本身讓孩子們厭惡,而是老師們要用孩子們最能接受的方式,將他們引領進數學的大門。數學好玩,數學教育更不應該是枯燥無味的。數學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廣泛的應用性等特點,這些都有助于培養青少年的科學精神與性格品質。只有在玩中學習、在玩中陶冶性情、在玩中享受數學的樂趣,才真正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
作為教師,首先要放松自己的心態,我們不必要天天一上數學課就板著臉,我們能否也用“玩”的心態來設計流程、實施教學呢?我們是否可以像帶孩子們做游戲一樣來教數學呢?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努力營造寬松、愉快、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樂于學數學。無論是課前預設還是課堂教學過程中,都要努力讓孩子們在一個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數學。讓學生不再害怕數學、恐懼數學、厭惡數學,而是讓他們喜歡數學,對數學有興趣。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在尊重教材的同時,大膽處理教材,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組織,使教學內容更利于學生的主動學習。教學中多采用創造懸疑、故事引入、做數學游戲、比賽等教學策略,既學得有趣,又教得輕松,何樂而不為呢!真正使學生在“做中學”、在“玩中學”,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美妙。同時,教學中妙用語言、幽默表達等教學藝術也能讓學生覺得數學課好玩,這就需要數學教師不僅具有數學專業知識,更應該對語言表達藝術不斷探索,成為孩子們喜歡的數學老師。這樣,親其師才會信其道。
當然,我們更應該力求讓數學課堂能聯系實際生活,讓學生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數學是有用的。強調數學的應用價值雖然不一定符合數學研究的方向,但對于小學生來說卻足以吸引他們的興趣。現在老師們經常采用的情境創設—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實際運用的教學策略,就讓許多學生不再感到數學是枯燥的,而是充分體會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了,也充分地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那么孩子們自然也就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和研究數學了。
不過,真正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真正覺得數學好玩,是想讓孩子們經歷數學知識的研究過程,體驗研究的快樂和幸福。讓學生經歷、體驗數學學習的過程,讓學生在研究數學的過程中學會研究問題。那么,當學生遇到問題時,他們才會知道該怎樣思考問題、研究問題。這樣才會讓他們真正覺得數學好玩。根據這樣的理念,我們經常這樣設計數學教學:問題設想(提出大膽的問題)—判斷和猜測—提出驗證的方案—實施驗證方案—得出結論—將結論運用于實際生活。筆者通過不斷嘗試,發現不僅概念教學、幾何教學、解決問題教學適用,就連計算課教學也完全適用這樣的教學理念和思路。我們完全可以在數學課中讓孩子們按照研究的思路來學習,這樣的教學過程預設就不僅僅是在學習知識,而是讓學生帶著問題以一個研究者的角度來思考和研究數學。久而久之,學生的研究能力自然而然就培養好了,這種具有數學研究味道的教學就真正能讓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從而覺得“數學好玩”。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每一個人學習動機中最活躍的成分,由興趣而產生的求知欲往往能使人達到樂此不疲的地步。如何激起兒童的學習興趣,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讓孩子們覺得數學好玩,這應該成為小學數學老師共同的研究課題。讓小學數學來得更好玩一些吧!
(作者單位 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