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藥與點滴有啥異同
古人云:湯者蕩也。蕩有激蕩之意,中醫的湯藥就是用水來沖蕩體內的病邪,有滌蕩體內毒素的作用。人體70%是體液,用湯藥治病契合《易經》取類比象的道理,滌除體內濕邪、病邪。現代醫學的輸液從中醫的角度講,類似于中醫的湯劑,只不過一個是滴注一個是口服。滴注時的西藥,有時因藥物偏涼反而會有助濕的副作用。湯藥則沒有這個問題。
最好用砂鍋白開水
武國忠醫師說,熬藥最好用砂鍋,陶器、搪瓷鍋或不銹鋼器皿也可以,但一定不要鐵鍋、鋁鍋、銅鍋和其它金屬器皿,因為這些器皿容易和藥物中的某些成分發生反應,服后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藥鍋用之前一定清洗干凈,切忌用帶油垢的鍋。因為油垢中可能含有致癌物——3、4苯并芘,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將藥放入鍋中,加入冷水,水位要高于藥品2~5厘米,浸泡半個小時后就可以開始熬了。浸泡的水最好是涼開水,也可以是自來水。涼開水好的原因是:自來水中含有漂白粉,即有大量的氯元素,這樣浸泡后熬制會對中藥的藥效造成影響。
怎樣掌握火候
煎藥時在藥液未沸前宜用武火(即急火),沸后改用文火(即小火),這樣做是以防中藥很快熬干、藥物中的有效成分未能溶2d13d4948fc8552c3071297875ff09f93f68a649f1b27b7460bdb4148007ddd2解出來而影響藥效。煎熬時最好經常攪拌,讓藥液充分煎好煎透。
一般藥物文火熬20分鐘到30分鐘即可,此為頭煎。二煎是武火藥沸后再用文火熬15分鐘即可。三煎藥沸后10分鐘即可。補益藥宜慢火久煎,大約40-60分鐘。
還有一個觀察藥液是否假沸的問題。藥熬好了,在一般人印象中是“咕嘟咕嘟”地沸騰,但有的藥材,如沙參、田七、牛膝、甘草、桔梗等會有假沸現象,即藥物在溫度沒有達到100℃時就開始沸騰。如果此時把藥從火上拿下來,藥材中有效成分沒有溶解,藥效會受影響。
頭煎取氣二煎取質
武醫師指出,在治療上只需頭兩煎就夠了。從傳統道家醫藥學來講,頭煎取的是氣,即藥氣,是無形的。二煎取的是質,即藥的有效成分,是有形的。兩煎混合在一起同時服用,才能起到最佳的治療作用。但嚴格來說所有湯藥都應該三煎,第三煎藥色已淡,沒有那么重的藥味了,淡則入脾,達于四肢,有溫補脾胃的作用。即便不喝也應該煎好后用來泡腳,有舒經活血的作用。現在中藥資源浪費最大的就是湯藥。過去的老先生熬藥,都要熬到拿手一捏中藥沒有顏色了才算。
用心守候才有神效
有人問:熬中藥比較費時費力,學問講究也比較多,請藥店代煎或者直接買熬好的成品,行不行呢?武醫師回答說,中藥最好拿回家自己熬,而不要在藥店代煎。
【超鏈接】 武醫師給我們講了一個小故事。古時候一個小伙子因為一點生活瑣事和妻子吵了一架,然后妻子就不吃不喝躺在床上,渾身疼痛,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看到妻子很痛苦,小伙子趕緊請當時的著名醫生傅青主來救救他妻子。傅大夫是專門治療女科疾病的高手,了解情況后,他告訴小伙子在路邊找兩塊比較光滑的石子,洗凈熬上兩個時辰,把湯水給妻子喝。小伙子按傅大夫的吩咐做了,可是熬到很晚很晚,兩眼都發紅了,藥還沒熬好。妻子看到丈夫一心一意為自己熬藥,心里很感動,等服下藥后,身體竟然感覺不到一點疼了。原來,傅青主開的這服藥,就是要熬出夫妻間的愛心和真情,妻子知道丈夫還是很疼愛自己的,心結一打開,也就激發了她全身的氣機,病自然就好了多半。這也是中醫藥的特色魅力之所在。
其實,中醫的湯藥之所以有很好的療效,除了有藥物本身的藥效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熬藥的過程中心力的作用。不管是在灶上自己用砂鍋熬藥,還是用自動煎藥壺,在熬的過程中都會用心守候,不時地揭開鍋蓋攪拌一下,這種全神貫注的心態在一瞬間已經把自己的心力注入到湯藥之中了。其實這是一種吉祥如意的場態,傾注一個煎藥人的耐心和祝福,這樣熬出來的湯藥才會有靈性。
【武醫師提醒】
①熬藥前加的水最好一次性給足,熬的過程中最好不要再添水,添水會降低藥效。
②喝湯藥時最好不要喝茶,治療期間不要吃辛辣、油膩及發物、無鱗魚(包括鱔魚、泥鰍、黑魚等,黏液多,導致濕,助病)等,并且需要節制房事。
③在臨床上選擇湯藥調理疾病的時候,開完方后馬上抓藥服用這樣效果是最好的。因為疾病的發生發展瞬息萬變,如果抓了藥放了三五天后再吃,那么病癥有了變化就不對癥了,甚至會產生副作用。這點一定要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