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恐懼生病嗎?而得了病,你是否又害怕看病呢?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時候:不舒服了,不知道該不該去醫院;不知道什么時候該去醫院;去了醫院不知道看什么醫生;見了醫生不知道說什么;擔心一看病就被“宰”,把小病當大病看;擔心誤診,延誤了最佳治療時間……
本期開始,記者帶你跟隨專家的腳步,了解——
不是醫生也別做“醫盲”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吃五谷,生百病”。普通老百姓,難免有時感到身體不舒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如頭痛、發熱等等。這時我們就覺得自己可能“病了”。在醫生作出診斷之前,我們往往不知道是得了什么病,只知道“病了”或“痛”。在這里,我們將這些讓我們身體不舒服,影響生活工作的情況統稱為“病痛”。
實際上,70%的有了病痛的人是不需要馬上到醫院就醫的。那么,怎么判斷自己到底需不需要就醫呢?到底什么情況需要就醫?什么情況無需就醫?什么情況必須立即緊急求助醫生?這就需要你在求醫前一定要知道最基本的醫學知識。雖然你不是一名醫生,但是你不能是一名“醫盲”。
舉個例子:一位50多歲的男士一日晨煉,他奇怪地發現,跑一會兒,牙就疼,停下來休息幾分鐘,牙就不疼了,兩天都是這樣。這種情況下,該不該看醫生呢?需不需要立即看醫生呢?看醫生,看哪個科呢?是看牙醫嗎?
實際上,這位男士患的很可能是心絞痛,他跑步中出現的牙痛是其心絞痛的一個特殊癥狀之一。如果不知道這個基本的醫學常識,那么這位男士很可能就不會去看醫生,即使看醫生也很可能去看牙醫,而如果遇到牙醫,只是為其開了一些治牙痛的藥,那么這位男士的心絞痛很可能就被延誤了治療,甚至威脅生命。由此可見,你不具備一定的基本醫學知識是不行的。
自己給自己“注射疫苗”
我國戰勝SARS,并不是靠疫苗、特效藥或者消毒劑這些技術層面的東西,而是靠防治傳染病的傳統公共衛生方法和非高科技手段。教育群眾預防傳染病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種手段,因為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就是讓每個人都認識到傳染病的危險性,管理好自己的健康,保護好自己,自動切斷傳染源。
那么說到個人,依然還是你必須具備一定的醫療知識,不做一個“醫盲”。你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醫學常識,知道容易得病的危險因素,那么流行性疾病來的時候,你才會懂得如何預防,懂得避免被傳染,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健康,這才是最好的疫苗。
但這并不是說大家都不用看醫生了,防病主要靠自己,有病還是應該去看醫生。由于各人體質、所處環境的不同,所表現的病理特征也不盡相同,有些相似癥狀的細微差別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疾病,這些對于沒有經過多年專業學習和臨床經驗的普通人而言是很難做出正確判斷的,你必須得去看醫生。
觀念革命對健康更重要
我曾經在瑞典參加一個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候選人研究成果報告會,主持人上臺的第一句話就是說,我們人是微生物的載體,微生物喜歡我們就讓我們活下去,微生物不喜歡我們,就把我們殺死。所以我們人類在追求健康的過程中,有沒有給其他物種留下空間是很重要的。
我們能不能戰勝病毒?回答是肯定失敗。因為我們和微生物的關系是3歲孩子和80歲爺爺的關系,他們的經驗不知道比我們多多少。
研究發現,我們人身上有一億億個細胞,但是有十億億個微生物。所以我們一定要充分地認識環境,充分地認識我們自己。從健康管理的角度來說,也就是怎樣找到健康的危險因素,然后把它去除。什么是健康的危險因素?凡是增加得病和死亡機會的因素就是健康危險因素,這里面包括了環境、個人的行為等等。
我們能夠活到今天,文明發展到今天,科學進步到今天,我們已經有能力把這些健康危險因素找出來,我們也已經有能力把這些健康危險因素中的大部分去除掉,但關鍵就是,我們做不做,我們能不能在觀念上來一個革命,我們要醫、要藥,但是我們還大量需要心理、環境、社會方面以及個人生活方式的改變,這些綜合起來會構成老百姓看病方式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