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藝術家劉歡患股骨頭壞死了!這不是什么八卦傳聞,而是真的。早在去年,劉歡拄著拐杖的照片就在網上流傳。鏡頭中,他借助拐杖,在路口緩慢而行。此后,劉歡罕見地缺席了一系列重要演出。時至今日,這些照片又登上頭條,而劉歡的經紀人也證實,劉歡患上了股骨頭壞死,已在美國動完手術,目前恢復良好。
股骨頭壞死患者越來越年輕
聽到“股骨頭壞死”這幾個字,人們并不會陌生,在各大媒體的廣告甚至街邊巷尾的“招貼”上,經常能看到、聽到。然而,說到這個病,真正了解的人并不多,人們對它也不夠重視。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骨外科付勤主任說:“股骨頭壞死是骨壞死的一種,是由于多種原因導致的股骨頭局部血運不良,從而進一步缺血、壞死、骨小梁斷裂、股骨頭塌陷的一種病變,這種疾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以30-50歲最多。而近年,股骨頭壞死的發病年齡有逐漸年輕趨勢。”
股骨頭位于股骨的最上端,是髖關節的組成部分,外觀呈球形,因是股骨的“頭部”而得名“股骨頭”。股骨頭是人體負重和運動的重要部位,支撐著整個軀干的重量。股骨頭壞死是公認的疑難病,大部分患者在出現髖關節疼痛的同時,將逐漸喪失關節活動及行走功能,最后喪失勞動與生活能力。
發病三大原因:創傷、藥物、酒精
付主任說:就媒體平時報道來看,劉歡的發病原因可能是因為長期大量飲酒所致。而引發股骨頭壞死的病因多種多樣,一般可歸納為以下病因:
1.外部創傷。是股骨頭壞死的常見原因之一。如外力撞擊引起股骨頸骨折、髖關節脫位、髖關節扭挫傷等。
2.酒精。這也是除了創傷外的一大主要因素。長期大量飲酒而造成酒精在體內的蓄積,導致血脂增高和肝功能的損害。血脂的升高,造成了血液粘稠度的增高,血流速度減緩,使血液凝固性改變,因而可使血管堵塞,出血或脂肪栓塞,造成骨壞死。
3.藥物。也是股骨頭壞死的主要原因。如因氣管炎、哮喘、類風濕、皮膚疾患等,而長期服用激素類藥物。由于大量或長期使用激素,導致了激素在機體內的積蓄而發病。
4.疾病合并股骨頭壞死。如:強直性脊柱炎、白血病、糖尿病、骨關節炎晚期、紅斑狼瘡等。
5.發育性髖關節先天性發育不良,骨內應力和骨外應力變化,也能導致股骨頭壞死。
6其他原因。如減壓病,潛水、飛行人員在高壓情況下,血液和組織中溶解的氮增加,環境壓力降低時,已溶解的超量氮需逐漸經由肺部排出,若壓力降低過快,氮氣來不及排出,即在體內游離出來,形成氣泡,產生氣體栓塞使血管內血流受阻,股骨頭局部血供變差,缺血壞死。
以上這些既是發病原因,也可看成是對有以上危險因素人員的提醒。存在上述誘因的高危人群,一旦關節有不舒服的感覺,一定要到正規醫院進一步檢查、診斷。
早期可能就是走路疼
付主任說:“股骨頭壞死早期僅有髖關節及其周圍組織及大腿內側等處出現隱痛、鈍痛、活動后癥狀加重。而后,疼痛慢慢加重,繼而發展成關節活動范圍受限,旋轉受限,下蹲不到位、跛行等。到了晚期,股骨頭塌陷、碎裂、變形,有的可造成髖關節半脫位,此時的疼痛與髖關節活動、負重有直接關系。活動時關節內因骨性摩擦而疼痛,靜止時頭臼之間不發生摩擦,疼也就不明顯了。無論是早期還是后期,都可通過影像學檢查發現,磁共振可發現早期病變,而X線雖很難發現早期病變,但對于晚期病變來說,往往會很明顯。”
需特別注意的是,股骨頭壞死有時表現為患側膝關節及大腿外側疼痛,即“髖病膝痛”,又稱異位性疼痛,因其“遠離”髖關節常被忽視,易被誤診為膝關節炎或關節損傷,實際上這是股骨頭壞死導致的一種放射痛。
病情嚴重者需要多次手術
股骨頭壞死的治療一般按照分期不同,方法也不同。簡單來說分為早期、中期、晚期。
早期輕微時可采用保守治療。盡量少走路,也可扶拐或用助行器,減輕身體對髖關節的壓力。如果雙髖同時受累,患者應臥床或坐輪椅。還可采用高壓氧、理療、中藥等方法,對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都有一定的作用。治療期間應定期復查,至病變完全愈合后才能持重。
中期可采用減壓手術保留髖關節、血管植骨手術等。還有合并干細胞移植手術,但它尚在研究期。
到了晚期,大部分股骨頭壞死的面積增大,股骨頭變形、功能差,可能必須將股骨頭拿掉,所以需要人工關節置換術。
付主任表示,治療的方法雖多,但沒有一種技術是完全滿意的。由于股骨頭壞死患者大多數為青壯年,人工關節使用年限只有10-20年,致使患者可能需要多次手術,這將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痛苦和嚴重的經濟負擔。
另外,在治療期間,還要注意身體不要過胖,適當控制飲食,注意血液中的膽固醇、血脂含量不能超標。
預防才是硬道理
目前沒有根本的方法能抑制住股骨頭壞死的發展,只能緩解。因此,早期預防很重要。
首先,一定要加強髖部的自我保護意識,減少外傷。
其次,飲酒要適量,不能過分飲酒。
第三,在治療某些疾病上,特別是一些疼痛性疾病時盡量不用或少用激素類藥物。
付勤主任提醒,股骨頭壞死早期預防、發現很重要。如果出現一些癥狀一定要重視,定期檢查,早期有癥狀后,即使X光未發現也不能掉以輕心,建議隔三個月或半年連續觀察以排除病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