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工電子是電類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技術課程,其實驗實習教學內容較多。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通過基本訓練使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也要注重在實驗過程中逐步增強學生主動意識,不斷滿足他們自主實驗的要求。
關鍵詞:電工電子;教學模式;探索
一、樹立熱愛專業思想
教育學生既然選擇了職業學校,既然選擇了學習電子電工專業,不管最終目的是作為謀生手段,或參加對口高考,我們都要從內心深處去喜愛它。在現實中,不少職業學校的學生現狀是學習基礎較差,目的不明確,對專業缺乏愛和興趣,讀書大部分原因是迫于家長壓力而來的,還有一部分學生意志力不強,虎頭蛇尾,剛開始熱情高漲,過一階段就不能持之以恒了,不思進取,慢慢落伍。可見,加強對學生愛崗敬業和專業思想教育何等重要。
在學習上要像蜜蜂一樣勤奮,多學多干才能有所成。特別是在剛開始接觸專業知識時,不要給自己劃定什么框框,知識面越寬越好,可以圍著一個專業鏈和專業群探索下去,不能學什么專業只學一些專業知識,專業知識給你技能,其他相關知識一樣會給你思想的。如學生去工廠實習時,在維修電氣設備時,不僅要接觸模擬電路,同時像數字電路、單片機、鉗工、焊工都要涉及。學生在平時學習過程中,學習知識面寬些,在實踐中起到指導作用,為學生以后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貫徹“理實一體、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
“理實一體”原則解決的是專業理論課程和生產技能實習“兩張皮”的問題。“工學結合”原則解決的是學校教育和企業脫節的問題。每個模塊不論是基礎技能訓練,還是應用技術學習,其教學課題的設計首先考慮企業生產的實際需要,且許多課題就應取自企業生產過程和通用產品工藝,保證技能訓練對企業工作具有最大的適應性和匹配性。電類專業課的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在教學模式上采用“理實一體,工學結合”的模式,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電類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電類專業課的教學,不能只局限于課堂教學,而應該將企業和工廠作為我們的第二課堂。例如《電機與變壓器檢修與制作》模塊的教學中,學習子模塊《電動機的拆裝、首尾端的判別及常見故障檢修》時,可以安排學生到相關的電機廠參觀,學習。在《PLC編程與操作》模塊中,各個子模塊都可以根據企業的實際生產需要來設計編排。在完成《電工基礎知識與實訓》《電子基本技能》《典型模擬電路設計與安裝》這三大模塊的學習后,安排學生下企業實習,就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操作進行實地見習與練習,保障電專業教學與企業工廠不脫節。
三、合理采用“工作室制”的教學模式
工作室是面對市場開放式的,由教師帶領學生直接參與生產實踐,將傳統的封閉式課堂教學轉變為面向符合現代實用技術的市場發展需求的開放式教學。現代課堂不再只是教室、黑板加粉筆,而是延伸到了資料室、圖書館、電子網絡乃至市場等,從而擴大了教學活動的場景,縮小了學校與日新月異變化的社會之間的距離。學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權和自由支配的學習時間,他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既成的結論與事實,而是可以通過自己主動探索、分析、歸納選擇自己所需的東西。這種模式加強了教學與市場的聯系,縮短學校教學與企業生產的距離。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就是借鑒師傅帶徒弟的言傳身教之法,增強教學互動,通過示范性教學較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特別是實踐教學方面,使學生能夠有次序、有目的和比較系統地學習,即把基礎內容和動態內容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實現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一體化,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這一教學模式適合于《典型模擬電路設計與安裝》《典型數字電路設計與安裝》《PLC編程與操作》《 電子CAD》《單片機應用與設計》這幾大模塊的教學。通過市場調研、組織素材、與企業交流等直接參與的生產實踐活動,學生所學知識和技能能夠面對企業和市場,積累了寶貴的工作經驗,使學生在校期間更加明確學習目的。
四、借用“劇本化”的實訓課程考核
現在職校學生就業成為了一個很大的難題。就業之所以成為難題多是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沒有職業修養;第二,不會運用技術;第三,缺乏職場自信等等。所以,電類專業課的教學應教會學生如何去做職場中的人,同時要使學生學會在實際環境中如何使用電類專業技術,學會處理解決實際問題。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借用“劇本化”的實訓課程考核。在現有的實訓基地,上演我們預先設計好的劇本。讓學生扮演劇本中的一員,最終通過學生的表現來進行評價。這種劇本應該包括兩個方面和一個結合點,所謂兩個方面即職場規則方面和技術使用方面,一個結合點就是指在特定的職場規則下運用技術解決具體問題。這樣的劇本實訓考核可以讓學生真正體驗在實際工作環境內如何做人、做職場人、如何解決問題、如何運用技術解決技術問題、解決非技術問題等等。在完成“劇本化”實訓考核的過程中,學生能夠認識作為職業人所具備的職業道德和責任,并在此基礎上改造與構建自我。因此,這一過程本身就是學生能力提高和素養養成的過程,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得到磨煉,學生畢業時能夠很快地融入企業,從而縮短了學生畢業后的職業適應期,提高了畢業生的就業率。
(南京市浦口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