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學會抓住文章線索,理清文章思路的閱讀方法。
2. 過程與方法
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體特征;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寫作手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文章表現出來的人性美、人情美,體會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一是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二是找出與故鄉榕樹有關的人和事。
難點: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寫作手法及散文“行散而神不散”的文體特征
三、教法、學法
情景法、誦讀法、提問法、拓展法。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1. 布置預習
利用早自習,讓學生了解作者;朗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把握文章大意。
明確:黃河浪,原名黃世連,福建長樂縣人。曾用筆名洪荒等,酷愛文藝,擅長丹青。代表作《失落的珍珠》、詩集《海外浪花》《大地詩情》。1979年,散文《故鄉的榕樹》榮獲香港第一屆中文文學獎散文組冠軍。
預習詞語:蓊郁、拖曳、賞心悅目、悠然自得、汲水、鬢曲、粗獷。
2. 導入新課
記得我在你們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不熱愛音樂的人就是不熱愛生活的人。”下面,我們先欣賞的一首歌——《故鄉的云》(播放費翔演唱的歌曲)。聽完了這首歌,誰能告訴大家,你的腦海里浮現出怎樣的畫面?或者談一談聽完這首歌后的感受。學生紛紛提出:家鄉的那片竹林、家鄉的那條小河、心里酸酸的、想家……
教師:其實,“思鄉懷舊”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赤子抒發過。李白曾留下膾炙人口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王維也留下過“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還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等,可見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有游子,就有鄉愁。今天,我們的新課也跟鄉愁有關,接下來,就讓我們跟著黃河浪的思緒,去領略一番吧!
3. 整體感知
接下來,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一課《故鄉的榕樹》,并帶著黑板上的問題快速朗讀課文。
問題:圍繞故鄉的榕樹,作者寫了與之相關的哪些事情?
分析:我仿佛又看到……的團團綠云;看到春天新長的嫩葉,迎著……的露珠。流過榕樹旁的……的小石獅子。
明確:榕樹及周圍景物。
分析:站在橋頭的兩棵老榕樹,一棵直立,另一棵卻長成奇異的S形,我們都稱它為“駝背”。更特別的是它彎曲的這一段樹心被燒空了,形成丈多長平放的凹槽。小時候我們把那段凹槽當做一條 “船”。明知這條“船”不會前進一步,還是認真地、起勁的劃著。
明確:把榕樹當做一條船。
分析: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條大蛇……燒死了那頭蛇精。
明確:“駝背”老榕樹的來歷。
分析:小孩面上長了皮癬,在榕樹干上砍幾刀……因此,經常有人在榕樹下燒香拜佛。
明確:榕樹下燒香拜佛。
分析:夏日里,陽光令屋內如焚、土地冒煙,唯有這兩棵高大的榕樹撐開遮天巨傘,抗拒迫人的暑熱,灑落一地的陰涼,讓農人們在這里納涼。
明確:榕樹下納涼。
4. 討論探究階段
作者回憶了一系列不同的人和事,都是為了表達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思鄉之情。
作者回憶了一系列不同的人和事,從形式上看是不是有點散?
學生:是。
這一系列不同的人和事都是由什么貫穿起來?
學生:榕樹。
這一系列不同的人和事由榕樹貫穿起來,都表現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主體是不是很集中,是不是很明確?這就是散文的文體特征:形散而神不散。
接下來我給大家念一段話:故鄉啊,我親愛的故鄉!你讓我寢食難安,你讓我魂牽夢繞,你讓我……這段話也是為了表達對故鄉的思念,是直接抒發內心的感情。那么黃河浪先生為了表達對故鄉的思念,是不是也是這樣抒發的?
學生:不是。
那么,作者對故鄉的思念是通過什么來表達的?
學生:榕樹。
明確:通過榕樹與榕樹有關的人和事。也就是說,作者要表達對“故鄉的思念”這份情,是借“榕樹及與榕樹有關的人和事”這個物來表達的。這就是本文的一大寫作特點:借物抒情。
5. 拓展延伸
黃河浪先生為了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圍繞榕樹展開寫作。如果要你們寫表達思鄉之情的作文,你們會圍繞什么展開?
學生:老水井、小河、小路。
如果讓你們寫表達思念母親的作文,你們又會圍繞什么展開?
學生:一件毛衣、一雙鞋子、豐盛的晚餐。
請同學們用借物抒情的手法進行片段描寫。
6. 課堂小結
故事再溫馨再快樂也成為過去,鄉愁本是一種欲罷不能、難以言盡的,它亙古不盡,源遠流長。接下來,我們再欣賞一首歌《彎彎的月亮》,讓我們在這美妙的音樂中再次解讀作者對故鄉的眷戀之情。
六、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設計基本上按作者的思路來安排的,這樣安排一是便于學生按思想理解課文,二是便于學生總結課文的特點。(板書圖略)
七、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了解了散文的文體特征,學會了“借物抒情”的寫作手法,感受了文章表現出的人性美、人情美,體會了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不足之處是極個別學生課前預習沒有落到實處,導致課堂上完不成學習任務。
(桑植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