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全球經濟增長的普遍擔憂導致5月初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回落,但市場反應似乎有所過度。
買入機會將在夏季之后出現,最具防御性的大宗商品均與能源(或相關)投資有關。
大宗商品的走勢有時會飄忽不定、讓人難以捉摸,其5月初的市場表現正是如此。許多投資者對大宗商品的暴跌震驚不已:到底發生了什么?
白銀暴跌、原油回落
銀價的大起大落使大宗商品的價格“地震”尤其搶眼。過去12個月,白銀是大宗商品陣營中的佼佼者,作為抵抗通脹和美元貶值的對沖工具,銀價直沖歷史最高點。不過,銀價漲高跌快,一周內就從歷史高點回吐1/3。
白銀暴跌反映出大宗商品價格的普遍下調,其中也包括最重要的大宗商品:石油。受中東北非地區及其主要產油國的政治動蕩帶來的供應不確定性影響,原油價格有所回落。市場認為,拉登之死會使油價中所包含的全球政治風險溢價降低。并且,油價下跌對于整個大宗商品組合的影響尤其巨大:油價一跌,大多數大宗商品價格都會隨之下跌。
全球經濟增長擔憂情緒再現
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回落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對全球經濟增長的普遍擔憂情緒再次出現。美國5月公布的就業和制造業數據令人失望,令美國經濟前景變得黯淡。國際市場方面,南歐債務危機陰影揮之不去,而歐洲央行不加息的決定也沒有給投資者任何安慰—表明其對通脹的關注有所下降。這些焦慮情緒,加上對中國經濟增長動向的質疑不斷,也在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伊始對投資者情緒產生了負面影響。
中國也加入到“焦慮陣營”之中,制造業的增勢趨弱。同時,中國政府和央行也再次表明嚴控通脹的決心,未來數月通脹率將徘徊在5%以上。此外,印度加息50個基點以對抗通脹,這也令市場普遍擔心亞洲的通脹已至不可控的局面。
市場反應過度
市場是否反應過度?我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不過,考慮到市場“追漲殺跌”的特點,未來幾個月,大宗商品價格很有可能還將有10-15%的跌幅,買入機會將在夏季之后出現。
亞洲的通脹局面是經濟增長和貨幣政策的自然后果(如果不是滯后的話),類似中國和印度目前采取的緊縮措施需要持續下去。諷刺的是,隨著食品、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在本次調整中紛紛走低,再加上基數效應,對通脹的擔憂很可能已經見頂,未來一段時間通脹局面可能有所好轉。
盡管我們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肯定會放緩,但堅信不會出現“硬著陸”。隨著勞動力、煤炭、電力和零部件短缺對中國制造業的沖擊,未來數月政府可能會更為直接地干預通脹。 在鋼鐵和金屬等部分領域,庫存調整和去庫存將會增加價格壓力。此外,由于水泥、有色金屬、鋼鐵和化工行業生產增長帶來的電力需求上升,中國華東和華中地區部分省份的電力短缺正在顯現。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提出預警,2011年供電缺口為3%。
不過,7月之后這些問題都應有所緩解。盡管制造業可能趨軟,但二三線城市的建設活動以及1000萬套保障房的宏大目標將繼續保持國內建設水平的強勁。預計夏季用電高峰過后,隨著產量和運輸能力的不斷提高,煤炭和電力生產將走強。2011年國家電網公司將投資460億美元用于電網建設,這對應著500萬噸鋼材、120萬噸銅以及160萬噸鋁的消耗量。中國向環保能源的轉型也對大宗商品消費構成支撐。近期濟南市投放200輛電動出租車,并計劃到2012年底增加到1600輛—這凸顯了中國280多個大中城市開展環保和創新性能源活動所帶來的消費潛力。
“煤炭為王”
我們認為,在當前的動蕩局面下,最具防御性的大宗商品均與能源(或相關)投資有關。有道是,“煤炭為王”。一家主要煤炭廠商近期對全球煤炭供需局勢做出總結,“無論采取何種預測,未來5年中熱煤和冶金煤市場都將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熱煤的背后是中國即將出現的煤炭供應短缺以及日本震災后核電的消亡—這些都將提振熱煤需求,這也是我們最看好的大宗商品。
作者賀培德(Peter Hickson)系瑞銀集團董事總經理、原材料全球策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