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絡公布了我國的一款新型無人機。從不太清晰的圖片來看,這是一款外形酷似美國“全球鷹”的大型無人機。巧合的是,今年美國也高調公開測試全球第一款可以用于艦載的隱形無人戰機X-47B。
6月10日,美國國防部還公布了一份名為“空中無人戰斗系統”的科研計劃,意圖將各軍種的無人機計劃整合成一個三軍通用的無人戰斗機計劃。曾經有科學家預言,以F-22為代表的第四代戰斗機將會是最后一代有人駕駛的戰斗機,下一代的空中作戰平臺將進入以無人機為主的時代。
正因為如此,各國都不敢在無人機項目上有絲毫的懈怠。現在已經進入裝備和實驗階段的第四代隱形戰機,僅有區區4個型號、3個國家。而已經公開的隱形無人機卻多達十多個型號,歐盟和以色列等沒有能力獨立研發隱形戰斗機的國家紛紛推出自己的隱身無人攻擊機型號,通過低成本的優勢獲得部分隱形戰斗機的戰力。
全無人機空戰時代真的這么快就要來臨嗎?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不得不從無人機的發展歷史說起。最早開始研發無人機的國家是美國。在冷戰中,為了搞清楚前蘇聯鐵幕背后的軍事實力,美國曾經多次采用高空偵察的形式入侵蘇聯。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使用U-2型高空偵察機對蘇聯和中國進行的入侵偵察。
這是一種可以在兩萬米高空進行長途飛行的偵察機。當時蘇聯的戰斗機根本無法到達這個高度,更別提擊落它。然而,隨著蘇聯科技的進步,薩姆-2型地對空導彈成為對付高空偵察機的利器,很快U2偵察機便被蘇聯擊落。中國也曾經多次在境內擊落這種先進的偵察機。其后美國終止了這種危險的空中游戲,改為使用間諜衛星作為偵察手段。
但是,衛星在太空中的軌道是固定的,每天只有幾個固定的時段才能經過目標上空。美國軍方仍然需要一種靈活的戰術偵查裝備進入敵國境內進行危險活動。
一種沒有人駕駛的飛機不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了嗎?于是,從古巴導彈危機開始,美國使用無人機作為偵察手段對高設防的地區進行秘密偵察。這樣即便被敵國擊落,也可矢口否認,畢竟機體是不會說話的。
在越戰期間,中情局開始和空軍合作,以轟炸越南為掩護行動,使用B-52戰略轟炸機投放絕密的D21高空高速無人機。這是一種可以在3萬米高空以3倍音速飛行的先進無人偵察機。然而,它的可靠性卻著實不高。在試飛中,它就曾經墜毀過,后來進入中國境內執行任務還b3ceedc48aa0108f22193c710e2d85e1意外墜入西雙版納叢林,被我邊防民兵撿獲,并且進入科研部門作為研究對象。
這個D21在我國著實有一番波折。即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種高空高速飛行器仍然不失為一種先進的無人偵察機。然而,在上世紀70年代,以我國的科研能力卻沒法復制這種極為先進的裝備,因為相關的材料和工藝水平都不過關。上世紀80年代之后,由于國防經費被大規模壓縮,很多現成的項目都被迫下馬,這個寶貝自然也就沒人感興趣了,一直在科研院所的倉庫里邊躺著。
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期,才有人想起來倉庫里邊有這么個寶貝。固然有經費的問題,但更重要的其實還是無人機的技術難點不僅僅在機體。無人機跟載人飛行器不一樣,由于全是遠程控制,因此要求機體本身具有一定的自主飛行性能。同時,遠方的操作臺和數據傳輸系統也是相當復雜的一門技術。
D21之所以常常掉下來,是因為那個年代的計算機和編程都極為原始。2000年之后,美國才解決好這方面的問題,本文開頭提到的“全球鷹”便是典型。其機體表面有個巨大猶如額頭的造型,其實是為了裝入大型定向數據天線而設計的。只有如此才能讓后方人員猶如控制自家的轎車一樣,控制這種大型無人機進行偵察和攻擊行動。
從現在的技術水平來看,無人機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大爆發的時期。然而要說全面替代現有的載人戰斗機仍然言之過早,再先進的無人機仍然只能執行對地攻擊一類操作相對簡單的任務。而執行空戰需要大量即時數據傳輸和解算,這種操作很可能導致無人機像它的前輩D21那樣墜落。
除非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否則全無人機空戰的時代似乎還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