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幅令人感到恐怖的圖景:由于長期遭到受重金屬污水排放、石油溢油事故等污染,現在的渤海已無魚可捕,被污染海域面積常年在80%以上,最高時甚至達到了90%;而長期的人工填海使渤海濕地面積也比上世紀80年代驟減……可以說,渤?,F在只有兩條路能選擇:向前走是碧海,往后退,就將變成死?!?br/> 在上個世紀90年代前,渤海經濟總體以漁、鹽、航運為主,此后豐富的資源使其進入工業大開發時代。但是,隨著環渤海經濟圈的崛起,渤海水質卻是一落千丈。從2006年至2010年,環渤海經濟圈的GDP由5.5萬億飆升至8.7萬億,增幅為58%;海水污染面積從1.189萬平方公里(約占15%),上漲到1.699萬平方公里(約占22%)。《全國環境公報》顯示,“2010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質差,為中度污染。
渤海是我國唯一的內海,它三面環陸,素來有“漁業搖籃”和“海洋公園”的美譽。然而,這曾經秀美動人、水產豐盛的“聚寶盆”,現在卻面臨著一場滅頂之災:近30年來,渤海的被污染海域面積常年在80%以上,最高時甚至達到了90%,許多海洋生物也隨著渤海成為“垃圾桶”而遭受滅頂之災,現今,浩瀚的渤海竟出現了無魚可捕的景象。
假如渤海死了,中國會怎樣?首先,整個東北、華北地區的漁業將招致無法估量的損失;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等地的內陸生物鏈平衡將被打破,生態會發生惡化;渤海濕地如同華北的“肺葉”,對調節氣候、改善生態環境、保持生物多樣性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渤海變為死海,北方地區的干旱氣候及沙塵暴侵襲也將加劇……
漁業之死
渤海已成寂靜的“死亡之?!?br/> 曾經的渤海,人們只能在史書上見到了。
渤海是整個北方海洋漁業的源頭,唐代文學大家柳宗元曾用“大鯨驅群鮫,逐肥魚于渤海之尾”來評價這里的漁業繁盛。但是現在的渤海與千年前相比,早已是“判若兩?!保呼~汛早已經消失多年,就連國家海洋局官員也公開評價:渤海作為漁場的功能已經基本喪失。
“今年的蝦足足死了一半,再這樣下去,養殖是沒法干啦?!泵娉鴮拸V的渤海,漁民張鑫民緊鎖眉頭。在張鑫民的記憶中,天津濱海新區建國村外的大海,20年前還是寂靜湛藍的,全村老少世代以這片海為生??扇缃瘢@個漁村完全變了模樣——魚蝦稀少,許多海洋物種相繼滅絕。大量灘涂、濕地被占用,代之而來的是廠房遍地、煙囪林立。同時,因為年復一年的超標排污,沿渤海灣區域生態日漸惡化。
生活在渤海灣的人愛吃海鮮是出了名的,比如天津人,可謂“無海鮮不成席”。但最近幾年來,天津海產市場上的海貨種類,個頭和質量都一年不如一年。在渤海岸邊,昔日繁忙的漁港碼頭變得冷冷清清,破舊的小漁船停靠在岸邊,漁民們說:“偶爾出海回來,漁船上也最多是一些個頭很小的魚蝦,很難捕撈到像樣的東西了?!倍鴱氖潞X浭召彽纳特渹円采钣型校骸艾F在好貨特別少,大家每天早晨都早早在碼頭等著,來得稍微晚一點就被別人搶光了?!?br/> 現在,渤海灣的人無不懷念渤海漁業的“黃金時代”:上世紀80年代前,渤海還未受到污染,漁民只需開一匹18馬力的小漁船,花上幾個小時就能用最普通的拖網捕到五、六萬斤水產,而且一年中捕撈不分淡旺季,船船都能滿載而歸。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海產收購商,甚至日本、韓國客商都等在港口邊搶海貨。但目前,就算漁民們出動幾百艘遠海捕魚船捕魚,也鮮有從前的收獲。
這種情況,在海洋學家的調查研究中獲得了佐證:現在,整個渤海已經沒有一種魚類、貝類、螃蟹能夠形成規模種群。由于渤海污染日趨嚴重,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渤海里的海洋物種一年比一年減少,總共減少的種類至少在40種以上?!斑@也就是說,渤海里的海洋生物正在遭到滅絕性毀滅,許多海灣里,大部分生物都已消失,渤海,已相當于死海……”
溢油、赤潮
注入渤海的河流沒有一條是干凈的……
那么,渤海是怎樣“身中劇毒”的呢?科學家研究發現,流入渤海的被污染河流,以及環渤海經濟圈龐大的污水排放群就是罪魁禍首。
過去30年里,黃河、遼河、海河三大水系共計40多條河流,攜帶著高污染的河水,不停地注入渤海。據統計,近年來進入渤海的年污水量達28億噸,占全國排污水量的32%。其中天津市入海污水量有10~11億噸,北京有3億噸,所有這些都使渤海成為一個人工納污池和天然垃圾場。
面對這些污染,國家海洋局有關人士指出,渤海面積狹小,僅7.7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8米,所以它的海水水體每60年左右才能交換一次(也有專家說約200年)。自身水動力條件較差決定了渤海自凈能力有限,這也直接導致了渤海重污染的發生:錦州灣海水就出現過金屬鋅超標2000多倍、鉛超標300多倍的現象;天津市海域95%以上的海水被嚴重污染,人們普遍反映“有一股令人厭惡和感到不快的色、臭、味……”
渤海的污染80%來源于陸地,大多經河流或管道排入海洋。2010年,天津海洋局對14個各類排污口的監測結果顯示,當年監測的排污口竟然全部超污染超標。不過,在調查時,筆者發現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情況:入海排污口全部超標并不意味著沿岸企業排放污水超標。相反,各地環保局紛紛表示,企業排污均已達到排放標準。
那么,這種情況又是怎樣發生的呢?天津市海洋局海洋環境處處長張敬國指出,包括渤海在內的我國海洋環境受到污染的原因,不僅在于海洋管理涉及多個部門,協調起來十分困難,更在于排放標準的制定政出多門、標準不一——這就意味著,作為污染源頭的企業即使達到當地排放標準,但進入海洋的污水仍然會大幅超標,目前的管理體系根本無法遏制海洋生態的惡化。
現今,渤海經濟圈各路“諸侯”仍然在進行著各自的發展規劃:天津在打造濱海新區,河北在建設曹妃甸開發區,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均已進入國家戰略層面,遼寧也規劃出“五點一線”沿海戰略。所有的這一切都讓環保人士憂心忡忡:每上馬一個經濟開發區不僅會使得排污總量飆升,對于海洋生態更是一個巨大的隱患。一旦某個項目出現類似大連中石化或康菲這樣的泄漏事故,渤海生態就可能遭受重創,各環保機構幾年甚至幾十年污染治理的成果將會付之東流……
能否避免死亡倒計時?
不了了之的“碧海行動計劃”
對這種一邊治理,一邊又不斷污染的現狀,海洋環境專家們不約而同地表達出了悲觀,他們甚至為渤海作出了死亡倒計時,發出“渤海將死”的呼喊。
專家們的悲觀并不是沒有來由:近幾年,由于渤海灣溢油事故頻發,更加劇了海水的污染,使赤潮爆發頻率逐年上升,這對本就十分脆弱的渤海生態環境造成了更為致命的打擊。專家指出,赤潮會破壞海洋的正常生態結構,含有毒素的赤潮藻類被海洋生物攝食后能引發中毒死亡。人類食用含有毒素的海產品,也會造成類似后果。
更嚴重的是,大量生物因赤潮死亡后,尸骸的腐爛分解要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由此造成缺氧環境,導致其他海洋動物如蝦、貝類的窒息死亡。受到赤潮的影響,渤海中的很多魚類還出現了雌雄同體的現象——這意味著,這些魚都已喪失繁殖能力,即將面臨滅絕。
渤海的污染正在通過食物鏈危及人類的身體健康。渤海灣附近的漁民因長期食用被污染的海鮮,頭發中的汞、鉛和砷的檢驗值均超過正常范圍,各種癌癥發病率明顯上升。渤海沿岸的地下水也被污染,民用機井被廢棄,海邊的人們被迫內遷,甚至花費上千萬尋找新的水源……
面對渤海的嚴重污染,政府部門出臺了很多治理方案。其中,最著名的治理方案當屬原國家環??偩种鲗У摹安澈1毯P袆佑媱潯?。2001年9月,國務院批復“渤海碧海行動計劃”,這也是中國在國家層面上首次推出全面治理渤海污染的計劃。計劃的核心是大力削減陸源污染物排放入?!欢瑥?001年至2005年,政府投資各種治理項目近300個,耗資300多億元后,卻仍舊得來國家海洋局的一篇篇滿是驚嘆號的環境公報:渤海污染仍在加劇,生態仍在惡化。
2006年8月,由國務院召集的渤海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坦承,渤海污染物入??偭烤痈卟幌?,污染面積擴大,赤潮頻繁出現,重大污染事故時有發生——外界認為,此次會議實際上已經宣布了碧海行動計劃的失敗。
渤海的未來會怎樣?碧海行動黯然出局,取而代之的是《渤海環境保護總體規劃》。2008年初,這一規劃頒布,據總體規劃編制組組長、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夏青講,總體規劃的思路是陸海統籌,合力治污。他認為:“陸上水清之日,才是渤海變清之時。”
與碧海行動相比,總體規劃雖然更加務實,但它沒有設定治污時間表,也沒有設定具體目標?!澳憧梢韵胂瘢贿吺强焖俚奈廴竞蜕鷳B破壞,另一邊是低效的渤海污染治理。將來,治理速度能否趕上污染的速度,還很難說?!币晃缓Q髮<胰绱吮磉_他的悲觀……
除了漁業資源銳減,渤海污染帶來的另外一個后果是赤潮災害頻發。據天津市海洋局統計資料顯示,2002至2006年天津海域赤潮災害發生面積分別為10平方公里、100平方公里、720平方公里、750平方公里和860平方公里。 漁民對記者說:“赤潮時海貨撈不著,海藻卻像泥胎一樣的糊在網上,網眼都看不見了。弄弄網線就斷了,每年都毀了不少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