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古稱“秦”,秦地關中沃野千里、物產豐饒,早在成都平原之前就成為了中國第一個“天府”。自古以來,“擁關中而成霸業”的王朝不在少數,如人們耳熟能詳的西周、秦、漢、西晉、隋、唐等。既然是王朝重地,自然就少不了雄關險隘的拱衛,在歷史上,關中周圍關隘重重,多如牛毛,最著名的就有四座——函谷關、武關、大散關和蕭關,所謂“百二秦關,四大要塞”正是指此。
其中,函谷關位于關中東面,在今天陜、豫兩省交界的靈寶市境內。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的險要位置,使它成為關中平原東面的天然屏障,牢牢地扼守住了古代長安通往洛陽的道路,要想從東面攻入關中,函谷關不可回避。那么,歷史上函谷關的戰況究竟有多激烈呢?在不久之前,函谷關城附近出土了一具古代軍人遺骨,僅僅是嵌在骨頭里的箭鏃就有十幾枚,可見當時戰況的慘烈。函谷關下的戰斗從春秋戰國一直打到抗戰時期,1944年日寇8萬余人叩關進犯,中國軍隊誓死抵抗,終未能使日寇西進一步,這就是著名的“函谷關大戰”。也正是這次戰役,才保住了關中大地。
與函谷關頗為相似的是關中南面的武關,武關也位于秦嶺山中,具體說來,它坐落在今天陜南丹鳳縣的武關鎮。武關最早由戰國時秦國設立——目的是為了防御南方的楚國,而武關最出名的戰役(也可以說是一場陰謀)則發生在公元前299年:楚懷王被秦昭襄王騙入武關扣作人質,最終客死他鄉。20年后,秦軍又從武關出征,一舉攻下了楚國首都,都城陷落的當日,詩人屈原在汨羅江中“懷沙自盡”。至今,那道武關邊的“秦楚分界墻”仍然依稀可辨……
關中西面的大散關被今人熟知,主要還是因為北宋陸游的那句“鐵馬秋風大散關”。大散關位于陜西寶雞南郊,距離市區并不遠。歷史上,由于大散關“南扼川蜀要道,東望長安,西阻戎狄”,奪得大散關便可控制蜀地與關中門戶,而爭得蜀地與關中,便可贏得半個中國,因此,從春秋戰國直到宋元時期,大散關烽煙密布,有歷史記載的大戰役就達70余場,其間不知多少奇謀詭計、血性悲情在此上演。
而“關中四塞”的最后一座——蕭關(今寧夏固原東南)在修筑之初便被賦予了更重要的任務: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進犯。歷史上,匈奴、吐蕃、西夏、蒙古,還有后來的韃靼都曾在蕭關與中原王朝大戰。“一曲胡笳,馬蹄聲噎”,比起其他3座險關,六盤山中的蕭關更有邊塞的味道,唐代王維那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絕唱正是題詠這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