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臺州三門灣中坐落著一個海島,因島上山勢“相顧盤屈如兩蛇”,所以被叫做“蛇蟠島”。蛇蟠島面積約17平方公里,是臺州最大的島嶼。
有趣的是:蛇蟠島是一個“鏤空”的島嶼,1300多個奇異的洞穴錯綜復雜,環繞貫穿著整個海島。這些洞穴格外與眾不同——盡管入口處很窄,但洞體往下后會逐漸變大,而在相互之間又有小洞相連,縱橫交錯,堪比迷宮……實際上,這個幽深神秘的“迷宮”不是大自然的杰作,而是人間的采石匠一錘一鑿開鑿出來的。
從許多年前開始,島上的人們就在開鑿著一種赭紅色的石頭,這種石頭堅韌、細膩、容易雕琢,是建筑石材的上上之選。在蛇蟠島上,采石業的歷史已有上千年之久,無數的石料被源源不斷地運送到海內外,成就了各地的名勝古跡,而那些掏出來的洞穴,居然在一段時間內成了“天然”的海盜巢穴。
千洞之島仿佛迷宮小池塘吞下萬方石料
上世紀80年代初,蛇蟠島上出了一場不大不小的交通事故——因為司機的疏忽大意,一臺拖拉機竟然翻進了路旁的水塘中。無奈之下,人們只好借來了兩臺水泵,想把水抽干后再撈出拖拉機。
然而,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兩臺水泵連續工作了八天八夜,水溏里的水卻絲毫沒有減少(水塘面積只有十幾平方米,兩臺水泵同時開工,不到半天功夫就應該把水抽干)。面對這樣的怪事,當地人詫異了!大家議論紛紛,都認為這水塘是“觀音洞”,直通東海,所以里面的水才會永遠抽不盡……而直到十多年之后,“觀音洞”懸疑才終于有了眉目。
1997年8月,一場臺風襲擊了三門灣。臺風過后,當地村民們為了修復被損壞的塘壩,開始炸山取石。然而,當爆炸聲響過、煙霧和粉塵散去之后,地表之下卻赫然現出了無數洞穴!它們密密麻麻地綿延開去,如蜂巢般擠滿了整個島嶼。
據事后統計,蛇蟠島上共有洞穴1300多個。大部分洞穴的形狀都十分特別:開口全部位于頂部,深度都有幾十米;洞穴底部最為開闊,向上逐漸收窄,最終形成一種圓錐形空間。而且,大多數洞穴并非各自獨立存在,相鄰的洞穴之間都是相通的。在整個蛇蟠島的地下,洞中有洞、洞洞相連,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地下迷宮群。
而此時大家也才明白,之前那個吞掉拖拉機的池塘就是“地底迷宮”的一部分。它與周圍的許多山洞相通,這些山洞都蓄積了巨量積水,單憑兩臺水泵自然是無法抽干的。又過了十多年,島上的居民決定填平水塘造停車場,當時足足用了1萬多方石料,才將這個“觀音洞”填滿。
后來,隨著探索的深入,蛇蟠島上的居民驚訝地發現——自己世代生活的地方,地底竟已被洞穴鏤空。這1300多個洞穴,大的可容納數千人,小的僅容1人側身而過。它們中有的形如巨鐘,頂若穹窿;有的好似軍旅帳幕,峭壁高聳;有的上下層級分明,支洞側生直通海底……
蛇蟠石遍布海內外千年采石留下的殘山剩水
據歷史學家考證,蛇蟠島上的洞穴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幾千年間人類采石勞作而產生的一個“副產品”。
一直以來,蛇蟠島上盛產一種叫做“蛇蟠石”的石料,這種石料堅韌細膩,容易雕琢,赭紅的色彩還頗具喜氣,因此它就成為了質地優良的建筑石料和建筑裝飾物。早在唐宋時期,島上的石材就被人們開采利用。
由于技術條件有限,古代的采石工作一般都是露天作業,但蛇蟠島上的采石方式卻是罕見的“豎井式”作業——采用這種方法的原因,是由于山頂的雜物泥土相對比平地要少得多,所以只能采取從山頂開始,由上向下開采石材,這個方法的優點在于:可以最快最準確地找到優質石材。
但是,豎井越深采石難度越大,尤其是在沒有現代機械設備的情況下,他們該如何從洞底運出石料呢?
答案要從洞壁上尋找。在很多洞穴內的石壁上,都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孔洞,它們看似無序地分布著,實際上卻是采石運輸的梯級——在孔內插上木頭,正好能夠形成曲折往復的梯級。由此向上將石料運出。
在歷代采石匠的辛勤勞作下,采石一度成為蛇蟠島上最鼎盛的產業。據考證,蛇蟠島采石業從唐朝發端,到北宋朝時初具規模。明清時候,蛇蟠島已是非常有名的建筑石料產地;直到抗日戰爭前夕,島上的采石業才逐漸走向衰落。千百年的不斷開采,一座蛇蟠島幾乎被掏空,那些從島上開采搬運出去的石塊、石板、石條,到底有多少?都去到了哪里?
答案就隱藏在今天的浙東沿海地區。歷史上,在浙江東部的三門灣、臺州府、寧波府一帶,修建重要建筑(如寺廟、衙門)時往往都會使用“青石板、紅石板”,而來自蛇蟠島的“蛇蟠石”就是曾經最為流行的“紅石板”。如今,人們在寧波天一閣、杭州靈隱寺都還能見到蛇蟠石的蹤影。不光在國內使用,蛇蟠石也曾遠銷越南、日本和朝鮮等異國他鄉,如日本東京的許多古代寺院都曾用蛇蟠石做裝飾。
千年海盜村誕生中國海盜的“祖師爺”
盡管現在的島上已是“石去島空”,但依舊留有許多洞穴讓人懷古。這些洞穴遠離村舍、人跡罕至,洞口周圍被草木遮掩,與周圍山谷植被渾然一體,古樸悠然的意境任由海浪拍打。
蛇蟠島上的洞穴大多有著共同特點:洞口狹小,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千洞相連易于藏身更易于逃脫——從軍事意義上講,這簡直就是一個理想的戰爭堡壘。
正因為如此,蛇蟠島順理成章地被海盜們選中,成為中國少見的“海盜窩”。而這一切,都是從一個叫孫恩的人開始的。
孫恩本是個道士,他于東晉末年在浙江沿海島嶼上起兵造反、打家劫舍,之后在閩浙東南一帶肆虐。史料記載,孫恩率領的海盜非常善于水戰,曾多次打敗東晉水軍,并在黃海、東海沿岸大肆侵襲。這場海上反亂被稱為“中原海寇之始”,而孫恩也就成了海盜的代名詞,并得到了“海盜祖師”的稱號。
孫恩最終是失敗了,在東晉水軍的人海戰術包圍下,他寡不敵眾被打得慘敗,最終在蛇蟠島附近投水自殺——但他的傳說卻遺留了下來,由于孫恩起家靠的是宣揚“五斗米教”,其追隨者相信長生不老,信仰天、地、水三官,尤其相信水仙,所以孫恩投海之后,仍然有很多人迷信追隨他,認為他并沒有死去,追認他為“水仙”。
孫恩只是開始,歷史上中國沿海名氣較大的海盜中,如元末方國珍、明朝的王直,其勢力都曾在蛇蟠島上盤踞。而后世眾多的海盜大佬當中,被稱為“海精”的方國珍可謂是最為突出的一個,因為他的勢力曾強大得能與朱元璋爭奪天下。
元朝末年,方國珍被官府逼迫,逃亡到了海上,靠劫奪元朝海運皇糧為生,開始了刀口上舔血的海盜生涯,蛇蟠島就成為了他起家的一個根據地。
元末時政局動蕩,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讓元朝政府應接不暇,更無力去絞殺“海陸兩棲”的方國珍,于是朝廷便采取了封官安撫的方針。然而方國珍雖然身在海上,卻“心懷天下”,招安不久后又繼續造反——這就出現了很滑稽的事情:方國珍屢次反叛又屢次招安,不僅沒有被治罪,官反而越做越大。
后來,沿海百姓覺得當良民受官府欺壓,還不如跟著方國珍去做海盜,于是就紛紛投奔他而來。方國珍的海盜大軍越來越大,占據臺州、溫州、慶元(現在的寧波)等大片土地,擁有艦船一千多艘,占據海道、阻絕糧運,他甚至向朱元璋宣戰,與其爭奪天下——但遺憾的是,這位歷史上最有可能成為皇帝的海盜到底是沒有成功,最終被明帝國收服,方國珍投降后,被押到南京軟禁,在一個落日映天的傍晚郁郁而終……
至今,人們依舊能從蛇蟠島上那諸多海盜遺跡中,感受到當年“海盜事業”的輝煌,譬如“海盜村”——村前有一石碑,刻有“盜亦有道”四字,表示海盜也有規章制度:如不得擅自上岸、戰利品全部上繳、對婦女施暴或強占婦女為妻者立即處死等,可謂紀律森嚴,而所有的這些都成為研究中國海盜歷史的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