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州古城第一次出現在我視野的那天,嘉陵江上游籠罩在一場蒙蒙細雨里。
那天下午,從鳳縣縣城雙石鋪去鳳州火車站的路上,快到龍口鎮,一段逶迤的古城墻出現在嘉陵江南岸的山腳下。迷迷蒙蒙的雨霧中,依山修筑的城墻從公路旁一直綿延到半山腰。看起來已經破敗不堪的東西兩道城墻,緊緊依靠著南面高峻的山嶺,殘墻里邊,是一片高低起伏的屋舍和郁郁蔥蔥的果園。
汽車司機告訴我,那就是古鳳州老城城墻,上世紀50年代被遺棄的。
現在的鳳縣,是寶成鐵路上一個不起眼的小站。但在自商周王朝建都關中以來的很長時期,卻成了關中去漢中和四川路上一個無法回避的關口。通往四川、漢中和天水的褒斜道、連云道、故道都從這里經過。解放后修建的寶成鐵路,穿越秦嶺隧道最集中的路段,就在寶雞和鳳縣之間。所以古鳳州城對于秦嶺的意義,就在于它的交通位置。
扼守南秦嶺的戰略交通要道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最早建立的幾個縣,好像都在秦嶺一帶。秦始皇之前,秦武公就在秦人故鄉天水設立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縣級行政機構冀縣,時間是在公元前668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登基創建大秦帝國的第一年,就在鳳州設立了故道縣。
查閱這段歷史的時候,我一直在想,秦始皇對于至今都被夾在山谷之中的鳳縣戰略意義的認識,是不是與秦人在此15年以前經褒斜道南下四川,滅蜀國,清剿巴人的經驗有關呢?
那天,我是要去秦嶺南緣的略陽和劍門關,也就任憑這座淋在細雨里的古城遺跡在朦朦朧朧中與我擦肩而過。寶成鐵路就從古老的城墻之間劃開一道口子,從曾經商賈云集、客店林立的鳳州古城的廢墟上呼嘯而過。
我在一份資料上看到了這樣一段文字:
從北魏太和元年(477)……直到建國后的1951年,盡管兵家紛爭,王朝更迭,這里均為州、郡、縣的所在地。歷史上曾管轄過遠至四川廣元一帶及甘肅東南部,并作為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沿續了1474年。
古代的鳳縣一帶,山大林密,原本沒有多少人居住,但據《鳳縣縣志》記載,在穿越秦嶺的棧道開通后,棧道沿線客店、騾馬店、飯館和銷售生活日用品的雜貨鋪越聚越多:“民國初年,鳳州城有較大商號、銀莊、銀號十余家,雜貨、布匹店十余家,油坊、酒店、染店亦生意興隆。東關尤其繁榮,南來北往之商賈,住宿于此,大小客棧常常滿員。”
古鳳縣城所占據的連接陜、甘、川三省的交通位置,在給它帶來此起彼伏的繁榮的同時,也讓它遭遇了一次又一次城毀人亡的災難。現在的鳳州古城遺跡,大體還在唐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建城的位置。但在元至正年間到清乾隆年間的400年間,這座古城卻屢毀屢建。毀城的原因是戰亂,修葺的目的是在據守戰略要道的同時,保證陜甘川之間商路暢通。公元1219年,金兵越秦嶺南下時被毀的鳳州城,直到時隔一百多年以后的元代,政府才有精力和財力修復。
探訪鳳州古城
兩個月后,我再一次從大散關翻過秦嶺,去憑吊那座荒草凄凄的古城殘骸。我從黃牛鋪下車,自紅花鋪一線南下,一步一步再次接近鳳州城。到達鳳州古城時,已經是午后。
鐵路和大致在民國時期公路基礎上修建的寶漢公路一南一北,同時從古城墻之間穿過。下了汽車,一抬腳,就進了古鳳州城。
街巷里,遍地都是古城被毀時留下的古磚、殘瓦和石條。過去的官署衙門沒有了蹤影,只剩下孤零零的文廟被圍在民族小學院子里。鳳縣縣城搬遷后一日日荒老的街道上,還有不少過去留下的老宅院。坐在街邊納涼的老人指著一座破舊的木樓說:“這里是以前的煙館和妓院。”
過去,交通要道上的城鎮,無論規模大小,以大煙館、妓院、賭場為代表的服務業,是當地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這些行業被作為政府的一種稅收來源,要照章納稅。據《鳳縣縣志》記載,清朝和民國時期,鳳州就設有專門征收煙土稅的土藥局。
上世紀50年代初鳳縣縣城搬遷到雙石鋪之后,曾經繁華一時的鳳州城一天天冷落下來。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城里原有的廣佛寺、清真寺和城隍廟被一毀而光。“大煉鋼鐵”時,廣佛寺明代鑄造的鐵旗桿、城隍廟里明萬歷年間鑄造的鐵塔,也被煉了鋼鐵。
在滿是古老的殘磚碎瓦,到處都有明清民居殘敗遺跡的大街上穿行,我感覺自己行走在一堆氣息奄奄的廢墟上。偶爾還能看到的幾座老房子上,那精美的磚刻在向我提示一個輝煌、溫文爾雅的過去,而推開緊閉的大門,遍地荒草和孤零零兀立在那里的殘壁斷墻,卻散發出一股腐朽沒落的死亡氣息。
冷落的村道里,懶洋洋躲在屋檐下納涼的人們盲目地蹲踞在那里,滿眼木然,對于正在日漸失去的古城的榮光沒有一絲留戀。然而在查閱了《鳳縣縣志》之后我才理解,對生活在這座黯淡的山間小城的百姓來說,小城的沉浮,仿佛就是它的宿命。
戰火中,鳳州的興衰沉浮
歷史上,鳳州城的興衰始終都和一個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一旦天下太平,升平日久,褒斜道、連云道商旅繁榮,這里便被提升為州郡,成為秦嶺以南嘉陵江上游的經濟文化中心;而一旦遭遇亂世,兵燹、匪患、災荒使古道廢棄,田地荒蕪,百姓流離失所,鳳州城便被降格,甚至廢棄。
1951年縣城搬遷后,這座千年古城便衰敗到了它在歷史上的最低點——成了鳳州鎮的一個行政村。
鳳州城是一座土筑起來的城池。據《鳳縣縣志》記載,乾隆年間,光維修城垣所花掉的白銀,竟有16668兩。鳳州城最后一次城垣維修,是在清光緒年間。
鳳州城原來的城墻周長4華里,高2丈5尺,寬1丈5尺,有848堵磚垛和東、西、北3座城樓。從清朝末年開始,白蓮教、太平軍,以及各種農民暴動、土匪侵擾,使這里戰禍連綿,到了民國時期,鳳州古城已經傷痕累累。上世紀50年代初,縣城搬走之后的50多年時光,使這座曾經抵擋過無數次戰火的古城更加衰敗不堪。寶漢公路從北城墻橫穿而過,原有的北城墻已經不見一點痕跡。東西兩側城墻,在被寶成鐵路撕開一道裂口之后,仍然帶著滿身傷殘向后面的山嶺延伸而去。古老的城垛、威嚴的城樓早已消失,只有一座古炮臺孤零零地站立在古城后面的山梁上,像壯心不已的烈士,還在傷神地守望一段永遠逝去的時光。
從將古城劃成兩半的鋼軌上穿過去,有一條小路依著東城墻通往山頂。
酷熱的太陽懸掛在頭頂。蜿蜒在山麓的城墻在空曠的山坡上無力地攀升。穿過一片掛滿果實的蘋果園,就到了那座被荒草包圍的炮臺前。綿延的城墻,也就在突然變得陡峭起來的山腰下收住了腳,所以歷史上的鳳州城,只有東、西、北三面城墻。
層層疊疊的山嶺像一排排巨浪,在鳳州古城頭頂洶涌澎湃地朝南涌去。山腳下鳳州古城不遠處,嘉陵江環繞著古老的城垣緩緩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