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最初的集市和貿易區,到火災廣場和拿破侖“梅毒大軍”的司令部,再到今天國家的象征和圣地,莫斯科紅場經歷和見證了俄羅斯500多年的雪雨風霜。它是俄羅斯的心臟,置身其中,你感悟到的是整個俄羅斯滄桑歷史的濃縮。
2011年5月9日,俄羅斯成功舉行紀念衛國戰爭勝利65周年閱兵。這是俄羅斯歷史上首次全國性閱兵活動,全國70余個城市共7萬軍人參加閱兵,受閱部隊展現了俄羅斯日漸復蘇的強大軍力。從1923年列寧首次在紅場檢閱軍隊開始,幾十年里,紅場閱兵次數達190多次,這無疑算得上是世界之最。
“火災廣場”與斷頭臺
拿破倫“梅毒大軍”的司令部
許多人認為,俄羅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國家,應該有一個與其面積相稱的首都廣場。但實際上,紅場的面積只有9.1萬平方米(相當于13個足球場),僅是中國天安門廣場的五分之一。
紅場開辟于15世紀末,它曾經有一個另類的名字:火災廣場。當時,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在莫斯科城東開拓的“城外工商區”,為士農工商居住、交易之地。而就在1517 年,這里發生了一次特大火災,建筑全被燒毀,該處隨即變為一片空地,“新空地”和“燒光的地方”就變成了它的名字,之后人們又干脆稱之為“火災廣場”。
而就在公元1662年,這個火災廣場迎來了新生——這里正式改稱“紅場”,意為“美麗的廣場”。從此,紅場開始走上俄羅斯的歷史舞臺,承擔起沙俄帝國各種龐大公共典禮,甚至作為沙皇的加冕之地。
不過,美麗的紅場在那個時候卻充斥著濃烈的血腥味——紅場南面用白色石頭建起的圓形平臺,就是俄羅斯歷史上著名的斷頭臺。它建于1547年,本是沙皇發布詔書與宣讀文告的地方,但后來卻成了儈子手的行刑之處。
到了17世紀時,沙皇彼得大帝暴虐兇殘,紅場血流成河,成了一個“大屠場”。不少舊派基督徒(當時盛行東正教)在紅場被活活燒死——有的人罪名甚至僅是“胸前劃十字沒用三指而用兩指”,最多的一次,彼得大帝曾一天內將1700多名叛變的火槍手在此絞死或砍殺,這里被鮮血澆灌成了真正的“紅”場……
不過,紅場迎來的第一場大規模流血戰爭,卻與法蘭西皇帝拿破侖有關。這位“科西嘉怪人”對俄羅斯土地從來沒有好感,俄國沙皇多次組織的反法同盟更是激怒了他。拿破侖發誓要攻占莫斯科、奴役斯拉夫人,報仇雪恨。
1812年5月,拿破侖率領60萬大軍遠征俄羅斯。大軍勢如破竹,同年9月16日,拿破侖騎著高頭大馬進入莫斯科,將司令部設在紅場旁的克里姆林宮。他本以為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將會妥協,沒想到亞歷山大卻送給他一件最暴力的“禮物”——莫斯科全城居民撤退后,亞歷山大在紅場放起了一把大火,這場火連續燒了4天4夜,燒光了莫斯科全城的取暖之物,也燒滅了法國軍隊繼續進軍的決心——隨著寒冬到來,身著夏裝的法國士兵一邊冷得發抖,一邊不停地抱怨自己的皇帝瘋了,怎么會起心思攻占這樣一個嚴酷之地。
紅場的極寒與俄羅斯哥薩克騎兵的反撲,讓拿破侖還沒來得及體驗紅場的圣誕節,就全軍潰退了,為紅場歷史留下了一串龐大而血腥的數字:莫斯科戰役后,總數達60萬人的法國軍隊,最后只有5萬人生還逃回法國,除戰死的士兵外,還有20多萬人被俄軍燒死或活埋……
有考古學家通過研究法國士兵的尸骨得出結論:拿破侖進攻俄羅斯的大軍竟有高達80%的人患有嚴重梅毒——立陶宛維爾紐斯大學解剖學副教授里曼塔斯?簡考斯卡斯說,“這些患有性病的士兵在極度寒冷中行軍2000多公里,已經完全喪失了戰斗力。”
另有史學家證實,從紅場撤退的不少法軍士兵也出現極大的傷亡,這些士兵并不都是被凍死的,有許多是被撐死和熱死的——這些餓得要命的法國士兵闖入民宅,將火腿、煎蛋和白蘭地酒一陣猛吃猛喝,竟有許多人被噎死撐死;一些人因為從冰天雪地中驟然進入生著火爐的屋中,一下子暖和得太快,竟致血管爆裂而死。
戰爭過后,莫斯科人民重建家園,他們有意拓寬了紅場以紀念這次勝利。他們將紅場的地面用黑色條石鋪就,凸凹不平但卻一塵不染,俯下身去觸摸這些冰冷潤澤而堅硬無比的石頭,仿佛看到了當年拿破侖大軍遭遇的熊熊大火,看到俄羅斯軍隊凱旋后在這里接受歡呼的身影……
紅場大閱兵
幾十年不變的傳奇
到上世紀20 年代的蘇聯時期,紅場與鄰近的瓦西列夫斯基廣場合二為一,紅場自此被擴張到現在的規模。1923年5月1日,蘇聯首次在紅場舉行閱兵,受閱部隊由步兵師、騎兵師、特種裝甲分隊和飛行隊組成,列寧和托洛茨基檢閱了剛剛成立的蘇維埃紅軍部隊。
紅場的光環就這樣安靜地覆蓋著蘇聯,直到1941年,這里的安寧再次被打破:蘇聯遭到德國納粹的閃電突襲,整個國家岌岌可危。
阿道夫?希特勒,這位納粹元首在進攻莫斯科時,年齡與拿破侖一樣,也是52歲。而這兩個野心家,卻也在同樣的地點犯下了同樣的錯誤:他們完全低估了俄羅斯民族,低估了紅場——這個斯拉夫人靈魂的爆發地。
1941年11月7日,德國鐵騎兵臨城下,此時莫斯科的蘇聯政府已經撤走,但斯大林仍堅持舉行了紀念十月革命24周年的閱兵典禮,所有受閱部隊在典禮后立即開赴戰場——在閱兵方陣前往紅場的路上,不少的士兵滿臉灰塵、衣著邋遢,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兒。閱兵現場也是比較混亂,由于各種原因分列式的徒步方陣也極不整齊。沒有空虛的口號,沒有大肆的排場,只有生死相搏的使命。斯大林在此發表了一段極富感染力的演說:“法西斯主義要毀滅的是一個什么樣的民族呢?是曾經出現過庫圖佐夫和蘇沃洛夫、普希金和托爾斯泰、列賓和蘇里科夫、車爾尼雪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格林卡和柴科夫斯基這些偉大人物的民族……”
紅場,這個俄羅斯的心臟燃燒起來了,這一次閱兵,蘇聯的軍心民心得到了極大的鼓舞。45萬首都居民,其中75%為婦女,全都參與了莫斯科城內外防御工事的構筑,連克里姆林宮附近也不例外。莫斯科全城武裝起來,組建了新的民兵師,做好了巷戰準備。
無數可歌可泣的抗戰故事就此書寫:英勇的蘇軍士兵面對坦克集群的沖鋒,靠燃燒瓶和集束手榴彈打退了德軍無數次進攻,除普通士兵外,不斷還有志愿兵參戰;一個婦女營從紅場出發向前線輸送物資,發現前線陣地士兵已全部陣亡,她們就自己拿起槍,當起了士兵;莫斯科城下一個公路路口,一個蘇軍營在擊毀德軍18輛坦克后,自己也只剩28個人,指導員克羅奇科夫吼出了一句激動人心的口號:“俄國雖大,但已無路可退,身后就是莫斯科”。最后,28名勇士全部犧牲,克羅奇科夫抱著一捆集束手榴彈撲向德軍,與一輛虎式坦克同歸于盡……
與拿破侖一樣,希特勒犯了同樣的戰略錯誤。德軍因戰線過長,補給不足,既沒有設防御陣地和戰役預備隊,又無在冬季條件下作戰的準備。保暖衣服和雪地偽裝服都不足,坦克和其他車輛都因低溫而不能動彈。到1942年1月初,精疲力竭的德軍損失了15多萬人,撤退出莫斯科100公里外,德軍潰敗在即。此時,數百公里外,扭轉二戰格局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剛剛展開。
1945年6月24日,還是在紅場,蘇聯舉行了二戰勝利后的第一次閱兵慶典,聲勢浩大,當士兵將繳獲的納粹軍旗放在列寧墓前時,整個莫斯科都在哭泣。紅場,此時又承載了整個俄羅斯民族的熱血與淚水……
冷戰時代結束后,俄羅斯于1994年正式恢復了紅場閱兵,并延續至今。在陽光或風雪的覆蓋下,紅場堅硬依舊,當數目龐大的三軍戰士按照精心設計的嚴整方陣,邁著整齊威武的正步走過時,俄羅斯人總會熱血燃燒——這些人有的從未離開過,有的則是常年在外的游子,還有的是皺紋早已爬滿額頭的二戰老兵。或許,每一次閱兵的兵器裝備在變,戰士的面孔在變,但是俄羅斯人的堅毅面容,以及紅場中跳動的斯拉夫之心,從不曾改變。
藝術、繁華與傳奇交集的天堂
每一座建筑都有一個奇特的故事
現在的紅場,除了閱兵式,還因為其周圍的著名建筑而聞名世界,這里的每一座建筑物都與某個重大歷史事件息息相關。
比如紅場南面著名的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它是伊凡雷帝為了紀念1552年戰勝喀山韃靼軍隊而建。教堂用紅色的石頭建成,大尖頂的教堂冠旁,還有8個不同色彩的塔樓。傳說在戰爭中,俄羅斯軍隊曾經得到過8位圣人的幫助,所以這8個塔樓分別代表著一位圣人,而中間那座最高的教堂冠則象征著上帝的至高地位——盡管傳說是如此的美麗,但現實卻仍然殘忍。由于伊凡雷帝極度熱愛這座教堂,他為了讓別處不再出現這樣美麗的教堂,甚至下令挖掉了建筑師的雙眼……
教堂再往南,是一直延伸到莫斯科河畔的瓦西里斜坡。1987年,19歲的聯邦德國青年魯斯特駕駛著他的輕型單引擎運動飛機,穿過了當時被認為是無懈可擊的蘇聯防空系統,在這里降落。當一襲紅色工作服的魯斯特走下飛機、羞澀地向紅場上散步的人群報以微笑時,他并不知道,他已讓蘇聯乃至全世界都為之瞠目結舌。最后,魯斯特因非法入境罪及擾亂航空秩序罪被判入獄4年,而丟盡顏面的蘇聯政府則憤怒地將國防部長和防空軍總司令撤職。
紅場西面就是俄羅斯的心臟:克林姆林宮。東正教的文化在這個龐大建筑群中得到充分體現,這里有歷代沙皇寶座所在地——多棱宮;沙皇舉行加冕或隆重禮拜的圣母升天大教堂、法衣教堂;彼得大帝以前歷代帝王的陵墓等。這里還有40噸重的大炮、200噸重的鐘王,皆為鎮宮之寶。克里姆林宮墻的正面是列寧墓,悼念大廳內,列寧遺體安詳地躺在鋪有紅色黨旗和國旗的水晶棺內,身穿著當年的黃色上衣,胸前佩戴著一枚紅旗勛章。
紅場的北端,是紅磚銀頂的莫斯科國家歷史博物館,博物館前還有二戰時期著名的“戰場消防員”——朱可夫元帥雕像。西北面則是無名烈士墓,綠草環抱的深紅色大理石陵墓上陳設著鋼盔和軍旗的青銅雕塑。墓碑上鐫刻著一行銘文:“你的名字無人知道,你的功勛永垂不朽”。陵墓前燃著永不熄滅的火焰,以紀念二戰犧牲的無數烈士。
在現代,人們最不能錯過的是夜里的紅場。在晚霞中,繁華的街景和這里歷史痕跡粘連在一起,讓人不由得想起那支普京最喜歡的樂隊lube,以及他們那如伏特加般的歌聲:“祖父四十五年在柏林拍的照片,在老相冊里被找到,那時他是紅軍的指揮官,有青草的味道。在黎明的時候 ,被士兵的靴子踐踏的手和腳,從被轟炸過的土地里發出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