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封建王朝,冕作為皇家最高等級的禮帽,只有皇帝、太子、封王才有資格佩戴,我們常常可以在古代繪畫中看到冕冠的形制,如唐代的《歷代帝王圖》,宋代的《晉文公復國圖》等作品,這些畫像中的帝王頭戴冕冠,身穿冕服,儀表威震天下。但是,長久以來人們能見到的冕冠實物,只有那頂1916年袁世凱復辟帝制時所戴的“偽冠”。真正的冕冠真貌直到1969年才重現世間,這就是出土于山東鄒城明魯王朱檀陵的九旒冕。
明魯王朱檀九旒冕的出土,曾經轟動了整個中國考古界。這件珍寶高18厘米,長49.4厘米,寬30厘米,主體由藤蔑編制而成,藤蔑表面用羅絹敷裹并涂以黑漆,并在接縫和邊緣處用金邊鑲嵌。冠的兩側還相對挖出梅花造型的金穿孔,孔中貫一金簪,便于將冕冠固定在頭頂。
此外,在冠的頂部安著一塊長方形的延板,延板上分別垂下一根系有美玉的絲繩,絲繩的長度恰好令美玉懸于耳旁。事實上,這樣的設置大有講究,史書將這兩塊美玉稱作“耳充”,即“耳篩”,作用為“不看不正,不聽不正”,寓意統治者應該不聽讒言,對不正確的言論可以“充耳不聞”。
九旒冕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延板前后垂掛著的9道旒,每道旒上是9顆五彩玉珠,共用珠162顆。史書中對“垂旒”有各種說法,如《漢書》認為,垂旒是為了提醒統治者面對臣子時應當“舉大德,赦小過,不可求全責備”,可見古代冕冠對垂旒的設計是含有深刻的勸誡之意的。另外皇帝、太子、親王所用的冕冠,區別也僅表現在垂旒上。據《明史》記載,明朝天子之冕,前后分別垂著12道旒,每道旒上穿著12顆玉珠,共用珠288顆,太子用11旒11珠,封王只能用9旒9珠。由于至今還沒有一頂帝王的十二旒冕出土,因此明魯王的這頂九旒冕更顯得彌足珍貴。
在歷史上,九旒冕的主人朱檀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第10子。他19歲就離開了人世,死因至今引人猜測,一說是因他常年服用“仙丹”中毒而死,也有說法是他在皇權之爭中被親兄弟謀害而亡。同時朱檀也不討父親喜歡,死后朱元璋謚封他為“荒王”,即荒唐的親王之意,而埋葬這位短命親王和他那頂尊貴的九旒冕的地方,也被后人稱為“荒王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