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北京北海公園團城上的承光殿前,一件傳奇的珍寶已經被默默放置在這里數百年了,它雖飽經歷史的風霜,卻依然隱含霸氣,它曾經見證過忽必烈?guī)で暗那к娙f馬,也曾經引得乾隆皇帝用千金為它贖身,它就是被譽為國寶的“瀆山大玉海”。
“瀆山大玉海”,又名“大玉甕”或“酒海”,由一整塊黑質白章的橢圓形南陽獨山大玉石精雕而成。器高0.7米,口徑1.35~1.82米,空膛深0.55米,最大周長4.93米,約有3500公斤重。大玉海的制作遵循了“量材取料”和“因材施藝”的傳統(tǒng)琢玉技巧,玉甕內部掏空,體外周身根據玉色的黑白變化來勾勒雕刻出波濤洶涌、旋卷澎湃的大海圖案。而在“洶涌”的海浪起伏間,還以浮雕技藝凸刻出正在戲海的龍、鹿、豬、馬、犀、螺等動物造型,其抖擻的神采,恍如神獸出海,讓靠近大玉海的人仿佛都能聽到海中神獸的嘯聲。
擁有如此神貌的瀆山大玉海,出身自然極其高貴。據考證,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后,為了彰顯國威和犒賞帳下英雄,令數百名皇家工匠耗時5年,于公元1265年制成了這件萬眾矚目的“瀆山大玉海”,它被放置在元大都萬歲山最高處的廣寒殿,主要功用就是當做酒甕,盛放皇家的美酒。如此碩大的酒甕用起來會是怎樣的場景呢?意大利的旅行家鄂多立克為后人記錄下了當時的情景:“宮中央有一大甕,它的價值超過四座大城。甕里的酒是從宮廷用管子輸送進去的,甕旁有很多金酒杯,隨意飲用……魔術師居然可以讓盛滿美酒的金杯飛過空中,送到愿喝者的嘴邊。這樣神奇的事,沒有親眼看見的人都會難以相信……”
不幸的是,明萬歷七年,廣寒殿失火,瀆山大玉海在這場大火中神秘消失了,直到清代,人們才發(fā)現它竟然流落到西華門外的真武廟內,做了道士們的腌菜缸。1745年,乾隆皇帝終于用千金將瀆山大玉海贖回,將它遷至今天的北海團城,并建亭為它遮擋風雨。
雖然大玉海得以珍存,但它的原配石座卻是命運不濟。不知是何原因,當年乾隆皇帝僅將大玉海贖回,而石座卻依然棄在真武廟內。于是今天我們看到的瀆山大玉海的石座,其實是乾隆皇帝命人重新雕成的,而那件原配石座,則被輾轉收藏在今天的法源寺內,石座上無奈放置了一尊由后人仿制的瀆山大玉海,以表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