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昌古鎮位于浙江省紹興縣,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色古香的店鋪、民居,曲折幽深的石板小巷,古老精致的小橋,一衣帶水,古樸典雅。不僅如此,紹興幾千年的民俗風情在這里展現得淋漓盡致:熱鬧的水鄉社戲、喜慶的船上迎親、穿梭的烏篷小船、串臘腸、扯白糖、裹粽子……
古鎮雖然名氣不及周莊、西塘、烏鎮,但也許正是因為它無意于張揚,才吸引我和我的鏡頭多次走進它,去欣賞那純凈、靈動的美,去感受那份獨特而濃厚的師爺文化氣息。
每一次,我都會選擇在冬季去到古鎮,因為那里每年舉行的臘月風情節,充滿了濃濃的年味。今年,我又將它作為冬天采風的首選地,一個人背著行囊,奔向那里……
年的味道,喧嘩過后原靜謐與安詳
原準備一個人自駕前往,但考慮到高速路可能會由于大雪而封道,于是改變主意坐動車前去。出了紹興火車站,原本想乘公交車前往,但我的心已經等不及了,就直接攔下一輛出租車絕塵而去……黃昏時刻,我到達了安昌古鎮。
古鎮的入口其實就是一扇門的大小,那門楣上的匾額“商澤遺國”四字,使人遙想到許多年前這里商賈云集的繁華景象。當我跨進這里,“年”就像一個蹲在時間深處的老者,悄然依偎在村口的老樹下,靜靜地凝望著我。
古鎮始建于北宋時期,后來因為戰亂,多次被焚毀,明清時期開始重建,但建筑風格仍然傳承了典型的江南水鄉特色。一條老街依河而建,鋪著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至今仍保存完好。老街向陽的一邊多是老店鋪,舊式的雨廊從每家店鋪門前延伸出來,直到河邊,把一條老街遮蓋了起來,既可以避雨,又能夠遮擋烈日。河邊的住戶常常把青石臺階一直鋪到水下,打開自己家的小門,就可以拾階而下,取水洗東西,十分方便。看著懸掛的標語,知道今年的臘月風情節剛剛過去,看來我已經和一瞬間的熱鬧擦肩而過,不過,我更喜歡喧嘩過后的靜謐與安詳。
黃昏的安昌是充滿生氣的。孩子們放學歸來,唧唧喳喳地跳躍著呼喚著;烏篷船紛紛靠岸,老船工們上岸來,聚在一起抽煙聊天,說說一天的生意;主婦們從菜場買菜歸來,在門口的臺階上和河岸上淘米洗菜,拉著家常;河邊生起煤爐,一縷縷青煙升起,飄來陣陣菜香……每一幅場景都打動著我,我忘記了自己饑腸轆轆,拿著相機一直拍到星星向我眨眼。
清晨的安昌,寧靜而悠閑。我起了個大早,卻發現已有兩位攝影愛好者在拍攝了,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先行者!我舉起鏡頭,古老凝重的臺門、幽深僻靜的弄堂、錯落有致的翻軒騎樓、傳統特色的店鋪作坊、姿態各異的拱橋石梁都吸引著我的目光。一大早,古街的主人們便開始為年貨忙活開來,有殺雞殺鴨的,有洗魚做腸衣的,手里一邊熟練地動著,一邊左鄰右里地聊著家常。蒸籠里熱氣騰騰地涌上一層層白霧,給冰冷的清晨增加了融融的暖意,一切如同童年時過大年的情景。
從街頭一直走到街尾,看到家家戶戶都在自家門前的廊棚檐下,扯起一根根繩子,將灌制的臘腸、臘魚、臘雞、臘鴨掛在上面。這些臘味一律呈醬黑色,在繩子上整齊地排列著,在風中飄散出一股濃濃的醬香味來。這種味道,從踏進古鎮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圍繞在我身邊,讓我體味到了古鎮喜慶祥和、古老淳樸的年味。
古老的“扯白糖”手藝和古鎮的“孔乙已”
安昌古老的手藝扯白糖,總是吸引著我的目光。我將鏡頭鎖定在扯糖師傅的身上,只見師傅先將白糖倒入沸水中,然后不斷攪拌,他一邊攪拌還一邊對我說:“一定要注意觀察火候,這樣熬出的糖才不老不嫩。”沒過多久,白糖就熬成了糖漿。然后他將糖漿倒入鐵鍋,放在水面上冷卻,冷卻后的糖呈琥珀色。等到糖的溫度能用手抓,師傅便將其掛在柱子的木鉤上來回不停地扯。糖越扯越長,并漸漸變成白色。隨后,師傅從柱子上取下糖,放在桌子上將其搓揉成細長條,用剪刀剪成小塊,以便出售。嘴饞的我拿起一小塊放入口中,味道香甜、松脆可口。
古鎮里有許多特別的小店,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寶麟酒家”,說是酒家,其實并不像我想象的樣子,也就是一家沿街開的小店而已。店面和店堂內的擺設十分陳舊,店內僅放了兩張方桌,而門口廊棚臨河處卻擺放了3張長桌。這家店因為有了店老板寶麟而頗具韻味,他頭戴紹興特有的烏氈帽,身著長衫,飽經風霜的臉上留著花白的山羊胡子,仿佛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重生。因為我和他已經提前預約,中午在他的酒家吃飯,他便拿出老煙槍、茶壺、酒壺,扮演模特,擺出各種姿勢配合我拍照。愛聊天的他還一邊悠然地喝著黃酒,吃著小菜,一邊和我大侃他的攝影模特經歷和這家老店的風風雨雨。
等到中午人聲鼎沸的時候,我才收好相機,準備吃飯。打了半斤店家自釀的花雕,還在酒里加了點姜絲溫熱了,下酒菜則是紹興的地方家常菜:梅干菜燜肉、現炸臭豆腐、蒸香腸、炒螺螄,坐在臨河的門廊處,一邊喝著小酒,一邊曬著太陽,勝似神仙。
幽幽三扇船的詩情畫意
“輕舟八尺,烏蓬三扇”,烏篷船是古鎮獨特的交通工具,也是一道浪漫的風景。冬天的清晨,小河結了一層薄冰,船夫就用船槳敲打冰面。隨著太陽的升高,烏篷船開始多起來,一艘艘小船在水面悠閑地劃著,那場景煞是美麗。
我坐上一艘小船,沒有想象中的漁婦在船艄生火做飯,那干燥的刷著黑漆的箬葉編制成的烏篷,經過風雨烈日之后散發出來的氣味,很容易讓人聯想起紹興梅干菜的味道,有一種陳香。狹長的小船上,半圓形的篷不高,人在船上只能或坐或臥。頭戴烏氈帽的老艄公坐在船梢,手腳靈活并用,腳劃大漿,兩只槳便飛動起來,船就向前駛去,手則拿小漿控制船速。我轉頭發現小船幾乎是貼著水面的,如果不識水性真有點害怕。我輕輕地把中間那扇活動的篷移向一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