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內蒙古城市人口比重的快速增加,人們對城市公共基礎建設的需求層次越來越高,需求內容越來越豐富,而內蒙古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遠遠趕不上經濟的發展。為此,需要對基礎設施領域進行大規模的投資。民間基本作為社會資本的一種,應該有資格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經營,從而使社會資源都能得到有效利用。實踐證明,城市基礎設施領域引入民間資本不但必要而且可行,符合經濟現代化發展的基本要求和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
一、現階段內蒙古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的基本情況及水平
從主要行業投資看,2010年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投資1351.41億元,增長17.6%;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投資1042.88億元,增長22.8%;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投資657.98億元,增長7.6%。城市發展方面,內蒙古的人均住房、城市用水普及率、燃氣普及率、公交車數量等幾個指標在全國的排名都非常落后,說明其基礎建設仍然落后;工業和環境方面,內蒙古的城市環衛設備總數相對不足、環衛服務層次較低。工業的廢氣和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量很高,總量位于全國前列,同時廢棄物治理設施數量較少、治理的技術水平落后。
二、內蒙古民間資本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關系分析
(一)民間資本進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條件
根據內蒙古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統計,2010年政府投資3371.02億元,增長15.3%;民間資本投資增長21.3%。2002年到2010年期間,內蒙古民間投資的年增幅比政府投資高出16.2個百分點,而全國民間投資的年增幅比政府投資高出6.1個百分點。在第二產業,非國有經濟的比重由2002年的38.1%增加到2010年的53.2%,增長了15.1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國有經濟的比重由2002年的37.8%增加到2010年的50%,建筑業非國有經濟的比重由2002年的41.1%增加到2010年的77.03%。非國有經濟的貢獻份額不斷上升,內蒙古民間資本進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好時機。
?。ǘ┏鞘谢A設施建設對民間資本的需求分析
1.內蒙古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長期資金不足。長期資金不足是難以解決內蒙古城市公用事業(電力、管道煤氣、電信、城市自來水、環衛、排污)和交通設施(城市交通、機場和航空等)等城市基礎設施領域問題的重要原因。同時,在這些領域投資內蒙古一直奉行“政府主導”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他投資主體的參與。隨著內蒙古經濟進入“跨越式”發展期,以政府為主導的投資模式難以滿足需求的現狀。而民間資本在城市基礎建設領域的進入可以有效地緩解國有資金的壓力,有限的國有資金可以集中進入公辦教育、醫療、衛生及科技等一些政府責無旁貸的行業。
2.政府投資資金缺乏產生多種現實問題,而大量民間資本處于“休眠”狀態。在嚴格政府管制體制下,相當一部分城市基礎設施具有獨家壟斷權,導致行業缺乏競爭從而價格壟斷,這樣既不利于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又不利于公民公平化基礎設施的享受。同時由于嚴格的管制,民間資本處于“休眠”狀態。因此,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城市基礎設施對民間資本的需求日益緊迫。
三、內蒙古民間資本進入城市基礎設施領域存在的問題及影響
近年來,內蒙古利用民間資本投資城市基礎設施領域不斷增加,民間資本在城市基礎設施領域投資比重不斷上升,但還沒有完全打破城市基礎設施領域的發展瓶頸,對拉動內蒙古的投資增長影響還比較小。
?。ㄒ唬┐嬖诘膯栴}
內蒙古城市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在進入方面,民間資本進入壁壘過于嚴格,特別是有項目審批權的行政性壁壘。在產業退出方面,由于基礎領域的國有企業退出成本比較高,退出渠道不暢,不僅導致包括民營企業經濟在內的新的生產能力難以進入基礎領域,也使這一領域的發展相對緩慢。另外,思想觀念未得到根本轉變。把財政資金投入作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主要來源的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造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缺口較大,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例低。
(二)不利影響
1.導致加工工業競爭性行業的過度競爭。政府對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領域嚴格限制進入的結果,是使大量的社會資本因不能得到正確疏導而被迫涌向企業數已經過多、生產能力過剩的產業,反過來加劇了這些產業的競爭和經濟效益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2.城市基礎設施領域的發展大大落后于加工工業和制造業城市基礎設施領域的發展,大大落后于加工工業和制造業,難以滿足內蒙古“跨越式”經濟發展下的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相對于不斷增長的社會需求而言,城市基礎設施領域的發展潛力很大,單靠政府的財政撥款,已很難適應發展的要求。
3.制約了民營經濟自身產業結構的調整?,F階段,民營經濟自身產業結構調整存在諸多困難,如在投資融資方面、科技創新方面、自營進出口方面。同時,這種自身產業結構調整困難又反過來制約了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
四、內蒙古民間資本進入城市基礎設施領域的有效途徑分析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活躍的民間資本為內蒙古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此同時,內蒙古的民間資本需要各方的支持,才能順利而有效地進入城市基礎設施領域,發揮其重要作用。
?。ㄒ唬﹪覟閮让晒琶耖g資本進入城市基礎設施領域提供政策支持
2002年12月建設部出臺的《關于加快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進程的意見》,2004年7月29日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和2005年2月24日國務院頒布的《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非公有制經濟36條”),對于民間資本投資城市基礎設施起到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2010年5月13日國務院出臺《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規范設置投資準入門檻,創造公平競爭、平等準入的市場環境。市場準入標準和優惠扶持政策要公開透明,對各類投資主體同等對待,不對民間資本設置附加條件。
?。ǘ┘涌飚a業分割,分行業推進民間資本進入
從自治區的實際出發,首先應該對自治區基礎設施及傳統自然壟斷產業的結構進行詳細分析,進行必要的產業分割,區分純粹的自然壟斷部分與可競爭部分,國有資本首先從可競爭領域中撤退,積極扶植、鼓勵擴大民間資本的進入。一是可競爭領域,包括區域性電信、鐵路網上客貨運輸服務、機場服務等。這是一類明顯的競爭性產業,私人企業完全可以提供生產和經營,并通過營業收人籌資,形成競爭性價格。目前這一領域較多的是以自治區政府投資的、被高行政性壁壘所控制著的肥行業,國有資本應完全從這一領域中退出,民間資本可以以企業和資金任何一種方式進入。二是混合領域,包括機場、公路、鐵路路基、火車站建設等這一類產業具有不完全的公共產品特性,采取政府招標籌集民間資本或政府民間混合經營方式加以改革。
(三)政府推進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領域
政府放寬產業準入,通過盤活國有資產等方式搭臺吸引民資、利用財政補貼、轉移支付等手段“撬動”民資,鼓勵民間資本以聯合、聯營、集資、入股等方式進入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政府應重視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經營中的“ 基礎設施特許權”方式,以政府和私人機構之間達成協議為前提,由政府向私人機構頒布特許,允許其在一定時期內籌集資金建設某一基礎設施并管理和經營該設施及其相應的產品與服務政府,對該機構提供的公共產品或服務的數量和價格可以有所限制,但保證私人資本具有獲取利潤的機會,整個過程中的風險由政府和私人機構分擔,當特許期限結束時,私人機構按約定將該設施移交給政府部門,轉由政府指定部門經營和管理。
?。ㄗ髡邌挝唬簝让晒糯髮W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