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弛 史翔娜
【摘要】中印兩國互為鄰國,也是世界上經濟產出增長率最快的兩個國家,雙邊貿易額在近10年內增長了近20倍。同時兩國貿易摩擦態勢也愈演愈烈,目前印度已經超過美國、歐盟等發達經濟體成為對華發起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本文以中印貿易摩擦所面臨的新形勢為出發點,分析兩國貿易摩擦的新特點,并且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國;印度;貿易摩擦
21世紀以來,中印雙邊貿易迅速發展,與此同時,兩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也逐年上升。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印度出臺了一系列針對中國產品的貿易救濟手段,對中國出口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那么,中印貿易摩擦呈現怎樣的新形勢,具有什么特點,應采取哪些措施加以應對?本文將集中回答上述問題。
一、中印貿易摩擦的新形勢
印度一直是貿易救濟領域較為活躍的國家[1],1994年,印度對中國產品展開反傾銷調查,由此揭開對華貿易摩擦的序幕。十幾年來,中印貿易摩擦不斷發展,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后,印度更是開始超常規地使用貿易救濟措施,中國成為印度貿易保護措施的主要對象,中印貿易摩擦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08年,印度對中國共發起17起貿易救濟調查。2009年,印度全年對華貿易救濟調查達到26起,從涉及的行業看,包括:化工產品12起,鋼鐵2起,紡織3起,汽車2起和其他產業7起。從貿易救濟的形式上看,包括反補貼1起,保障措施9起,特殊保障措施7起,進口限制措施1起。
除了對華頻繁發起貿易救濟下的各類調查以外,2008年下半年以來,印度還不斷地推出對中國出口產品的貿易歧視措施,主要包括對一些中國出口產品采取不合理的進口限制措施和重征進口稅。例如,頒布進口禁令,先后禁止中國玩具、牛奶等產品的進口,還對中國部分鋼鐵產品重征進口稅。上述歧視性的貿易措施,不僅在中印雙邊貿易關系中從未有過,在中國與其它WTO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交往中,也從未出現過類似情況。
與2009年相比,2010年印度對華貿易調查的案件數有明顯的下降,全年僅為11起。但是,橫向比較,印度對華貿易摩擦仍令人擔憂。以2010年上半年為例,共有13個國家(地區)對華啟動37起貿易救濟調查,在這些貿易救濟調查中,歐盟啟動了7起,位居各國之首,占比為18.9%;其次即是印度,為6起,占比達16.2%。在發展中國家啟動的19起貿易救濟調查中,印度啟動的調查數則位居首位,占比31.6%。這6起案件均為反傾銷調查,占同一時期印度對外反傾銷調查數的1/3,位居各國之首。從中國的角度看,印度則是同一時期對華反傾銷最多的國家。這樣一來,印度已成為金融危機以來對我國商品發起貿易救濟案件最頻繁的國家。
二、中印貿易摩擦的新特點
進一步觀察這一階段的中印貿易摩擦,不難發現,除了發生的頻率提高之外,該摩擦還呈現出以下一些新的特點:
(一)印度對華發起貿易摩擦的形式以反傾銷為主,但趨于多樣化
相比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對華貿易保護措施,2007年以前,印度對華發起的貿易摩擦手段顯得比較單一,主要是反傾銷,保障措施僅為1起。2008年后,印度對華發起的貿易摩擦中,反傾銷案件的總數及所占比重依然最大,但保障措施、特殊保障措施、反補貼措施都開始應用,且有不斷增加之勢,其中僅2009年1月,印度對中國發起的6起貿易救濟立案調查,就包括反補貼1起,保障措施2起,特殊保障措施2起以及進口限制措施1起。
(二)印度對華發起的貿易摩擦涉案金額增大
2005年之前,印度對華反傾銷案的數量雖多,但大部分案件的涉案金額較小,2005年之后,印度對華貿易調查案的涉案金額開始大幅提高。2008年后,涉案金額更是屢創新高。其中,2008年印度對華貿易調查涉案金額達16.7億美元,比2007年增長20倍。僅2008年10—12月,印度即連續對華發起10起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達15.4億美元。這一時期的子午線輪胎案、青霉素工業鹽案、熱軋鋼案涉案金額均過1億美元,青霉素工業鹽案金額達2.3億美元,成為國際上對華醫藥產品反傾銷涉案金額最大的案件,而熱軋鋼案則達到創紀錄的6.86億美元。
(三)印度對華貿易摩擦觸及新的領域,對個別產業影響深刻
一直以來,印度對華貿易摩擦的產業比較集中,涉及的多是勞動密集、低附加值的產品,主要包括化工產品、藥品、紡織品、日用品和鋼鐵產品等。金融危機以來,在傳統領域摩擦頻繁的情況下,印度對華貿易調查開始觸及新的領域,最典型的案件是,2009年4月,印度對我國生產的同步數字傳輸系統(SDH)發起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達8.8億美元,這是中國高科技產品遭受的首起反傾銷案件。
與此同時,在我國部分產業所遭遇的貿易摩擦中,印度已成為最主要的發起國,對這些產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以2009年為例,當年共有8個國家(地區)對我國石化產品啟動貿易救濟調查。其中,印度就啟動了12起,占比52.2%,位居首位。而在國外對華紡織產品發起的19起貿易救濟調查和對有色金屬啟動的6起貿易救濟調查中,印度也分別和美國、澳大利亞同時位居首位。其中,在紡織品貿易救濟中,印度和美國啟動的調查數均為3起,占比各為15.8%;而在針對有色金屬的貿易救濟中,印度和澳大利亞啟動的案件均為2起,各占1/3。
(四)印度對華發起貿易摩擦的隨意性增強
金融危機的爆發使本就奉行貿易保護主義的印度對華發起貿易摩擦的力度進一步加大。印度政府為了保護國內企業,增大了對中國產品發起貿易摩擦的隨意性。比如,2008年10月,印度專門針對中國的電力設備設置標準。同時,印度存在對同一產品前后多次發起調查的情況,如2008年5月對瓷磚反傾銷日落復審做出繼續征稅裁決,2008年10月又提起瓷磚反傾銷,并于2009年10月裁決征收反傾銷稅。而2009年以來,印度大量使用的貿易救濟手段轉變為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相對反傾銷而言,這兩種措施具有更強的主觀隨意性,而且周期極短。
三、中印貿易摩擦的應對策略
(一)加快產業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
中印兩國主要生產國際分工中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技術含量低、競爭性和可替代性強使這些產品貿易容易引發摩擦,貿易摩擦的破壞力也尤其突出[2]。當前印度制造業結構調整的趨勢并不明朗,產業優勢依然集中在低技術含量的產品生產上,產業升級明顯慢于中國。因此,中國應抓住這一時機,加快產業升級,提高自身產品技術含量,出口中、高附加值產品,減少利用低價戰略向印度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數量,避免成為印度貿易保護的主要對象。
(二)針對印度的國家貿易政策實行產品差別化,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
研究發現,中印兩國貿易摩擦涉案集中的產業均是印度國內重點發展并且實行貿易保護的產業。因此,在對印度出口商品時,企業應該針對自身產品做好出口計劃,注意避開受印度政策保護的商品領域。同時企業應做好并完善自身的貿易預警機制,控制商品的出口增長率。另一方面,企業應該實行多元化市場戰略,降低自身對單一目標市場的依賴程度。
(三)增強企業應對保障措施的能力
2009年以來,印度大量使用的貿易救濟手段轉變為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尤其是專門針對中國的特保措施。對于中國企業而言,應對保障措施的經驗和能力還比較欠缺。對此,企業平時要對產品的原始資料多做整理和積累,應該在行業協會或者商務部的幫助下及時應對,同時要注意進行積極的法律抗辯和游說工作,力爭用數據和事實證明自身在調查期內并沒有擾亂對方市場。
(四)創新合作模式,互惠互利
中印兩國經濟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雙方在貿易過程中,應注意發揮各自的產業優勢,創新貿易模式,通過投資帶動、技術轉移等方式,加強專業化分工,擴大產品的差異性,實現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梅.2009印度對華貿易救濟新態勢及中國的對策[J].南亞研究季刊,2009(3).
[2]尹翔碩,李春頂.國際貿易摩擦南北不對稱與摩擦的形成——基于一個三國貿易模型的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07(5).
[3]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印度共和國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