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艷
(哈爾濱市建筑設計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隨著我國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理念的提出,我國建筑事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就積極醞釀著如何構建資源節約型建筑與環境友好型建筑。綠色建筑理念的提出充分的將建筑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等內容緊密的聯系在了一起。與以往的設計不同,綠色建筑設計更多的考慮到了人與自然的充分結合,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真實寫照,改革開放以來,面對資源環境的嚴重破壞,我們已經汲取了發展的經驗教訓,深刻的認識到,只有人與自然地和諧、可持續發展才是我國未來的發展之路,發展綠色建筑不僅僅是世界建筑領域的一場革命,更是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據決策。
建筑專家們將綠色建筑的內涵科學的定義為:建筑與資源環境發展相協調,努力減少因建筑對環境與資源所造成的負荷,為人類提供良好的、健康的、舒適的、安全的生活工作環境,通過綠色建筑物的構建實現人與建筑、資源環境的和諧統一,可持續發展。
2006年6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可以說是我國針對綠色建筑所做出的最直接正面的回應,評價標準中對綠色建筑界定為:在建筑的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無論是建筑專家給出的定義還是我國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制定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所給出的定義都可以看出,綠色建筑要充分體現人、建筑、環境、資源之間的和諧統一關系,在綠色建筑中要努力節約資源并充分運用可在生資源代替非可再生資源,促進材料的循環利用,盡量避免建筑工程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作為一名建筑工作者,我們在開發建設建筑工程項目時要在建筑設計上著手,將可再生能源、節能材料、科學的施工工藝運用到建筑項目建設之中,努力實現我國建筑等的綠色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完善,建筑設計所涵蓋的內容與所要解決的問題正越來越復雜,為此針對建筑設計這一預見性的工作要隨著設計過程而逐步深化和完善。作為一名建筑工作者本人認為,綠色建筑在設計工程中對現場設計、建筑平面設計以及建筑節能設計有清醒的認識和系統的分析考量。
綠色建筑的現場設計是保障建筑與周圍環境相協調的可靠保障,建設地址選好后,設計工作者要親臨現場,對施工現場的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進行分析,并在現場設計時盡量避免建筑設計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盡量減少現場熱島效應的發生;盡量減少使用自來水進行澆灌,此外設計時對還要對建筑綠地面積的數量與布局進行合理設計,為減少建筑周圍的空氣污染、噪聲污染創造有利條件。
合理的朝向設計能使建筑從陽光中獲取大量的能量,住宅往往需要平行布置,并且朝向南面,同時彼此之間要留出足夠的間距保證冬季的日照時間。建筑的體形系數(建筑物表面積與其體積的比值)直接影響建筑能耗的大小,體形系數越大,單位建筑空間的散熱面積越大,能耗就越高。在相同體積時分散的布局模式要比集中布局的建筑熱耗大,從節能的角度宜首選高層和中高層建筑。具體設計時減少建筑外墻面積、控制層高。建筑層高固定時,對于確定的建筑面積,都有與之相適宜的最佳節能樓層數。減少體型凹凸變化,采用規則平面形式,合理的建筑布局可以充分利用現場的資源來減少建筑耗能以及改善室內環境質量,仔細劃分建筑內的使用功能區,使不需要窗戶的功能區域盡量安排在建筑物的北面,使具有相似使用功能的功能區域盡量位于同一區域。
建筑業是耗能重要產業,全世界有近30%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物上。建筑耗熱量主要是通過圍護結構的傳熱耗熱量構成,在傳熱耗熱量所占份額中,其中屋頂約占7%~8%,外墻約占23%~34%,門窗約占 23%~25%,可以看出,外墻傳熱耗熱量所占比例最大,必須采用高效保溫墻體降低其耗熱量;其次是窗戶,改善建筑門窗的保溫性能和加強窗戶的氣密性是節能的關鍵舉措。
按照標準進行建筑熱工的節能設計和建筑節能設計的綜合評價,應采用高效保溫隔熱外墻及屋面體系,選用高效門窗、幕墻系統及高性能的玻璃,以利于建筑的高效與節能。外墻設計要滿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風要求,減少對電器設備的依賴,設計時采用明廳、明臥、明衛、明廚設計,努力提高室內環境的熱穩定。
綠色建筑設計過程中所堅持的基本策略應從我國建筑事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在設計過程中充分體現綠色建筑的優勢與特色,筆者認為在綠色建筑設計過程中應堅持基地策略、采光通風策略、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策略、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策略等四項基本策略。
基地策略是指對建筑所處地質及周圍的環境進行系統分析,對基地所處環境進行合理規劃與充分利用,使其與周圍的生態環境協調一致,并且能夠充分運用周圍的各種資源,基地策略作為綠色建筑設計最基本的策略,也是對建筑進行通盤規劃的前提。
采光策略體現的是綠色建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運用自然光與自然風進行采光通風的設計策略。通過對自然光和自然風的充分利用,可以降低因人工照明和空調所帶來的能耗,為人們營造良好舒適的生產生活空間。采光通風策略以充分的運用自然光與自然風為基本設計原則,努力使建筑充分利用自然界的可再生資源,通過采光同分策略降低各種機械能耗,達到節能環保的設計目的。
太陽能作為一種可再生能源,太陽能在建筑物中的合理使用既可以起到有效降低能耗的作用又可以減少因其他形式的能耗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太陽能產業發展迅速,太陽能發電、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制冷空調、太陽能采暖能技術設備被廣泛的應用到建筑之中。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策略就是在房屋的使用中在采暖、通風、采光等各個方面充分的運用太陽能這類的可再生能源替代傳統能源,起到節能降耗的作用。同時新能源作為一種清潔能源還可以在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為構建人與自然、建筑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雨水的收集和污水的處理回收利用是建筑節水的有效措施,通過低技術的建筑處理及后續工種的配合,收集的雨水可用于澆灌,用于景觀水景,改善了建筑的生態環境。污水的回收利用是建筑內的洗漱污水經有特殊設備的凈化處理后,再用于沖廁,或者澆灌等。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和雨水收集利用及灌溉技術的應用,使水資源利用最大化。系統可以長期穩定運行,且節省投資,運行費用低。
進入21世紀,綠色建筑已經成為建筑界發展的趨勢之一。隨著能源問題的日益突出、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的逐步提高,在建筑這一耗能巨大的領域,建筑師可以抓住發展綠色建筑這個契機,將多種建筑設計技術與設計策略結合到一起,創造出新的建筑形態與環境,努力使我國建筑事業向可持續發展的領域邁進。
[1]曹麗新.淺談綠色建筑設計的發展趨勢[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07).
[2]姜長征,周慶華.在現實條件下如何體現綠色建筑設計原則[J].安徽建筑,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