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忠義
(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農業開發辦,黑龍江 綏化152000)
引言。水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水利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設施,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對水利工程的資產進行科學合理的界定和劃分,是推進水利工程改革、理順管理體制、建立良性運行機制的基礎工作之一。
水利工程管理體制的改革目標是:通過法律、行政、經濟等引導手段規范水利建設市場,形成有序的管理過程。方向是以政府投資為主、以指令性計劃為基礎的直接管理型模式,轉變為以多種投資方式、以市場調節投資行為為主和以投資主體決策自主、風險自負為基礎的政府間接控制引導的模式。但在實際過程中投資出資、出資人代表及及其職權利問題成為制約水利工程管理的最重要原因。每一個準公益性水利工程從勘測設計、建設到經營管理各方面,各級政府、投資出資人和企業(主要指業主)的責權利劃分都因項目而異,缺乏統一有效的分權原則和辦法.尤其是都未涉及水利部統一的國家投資或補貼的管理機構,代表水利部的出資方因項目而異,不足以體現準公益性水利工程的巨大影響。因此必須進一步轉變政府管理項目的職能,明確政府與市場在水利工程中的職能分工,明確投資與補貼,實行建設項目管理的政企、政事分開。
水利資產是指采取多種人工措施對水資源的控制、調節、治理、開發、管理和保護過程中建成的能滿足人類生產生活需要的水利設施所形成的資產。水利資產由于投資規模、建設周期、受益面的不同,表現出層次性和多樣化。根據受益特性不同把水利資產分為公益性水利資產、經營性水利資產、準公益性水利資產三大類別。準公益性水利資產是指介于經營性與公益性之間的水利資產,即具有公益性水利資產的某些屬性,又具有經營性水利資產的屬性。現實中,常常是指那些能為其產權所有者帶來直接經濟效益又能同時為眾多人提供無償服務的水利資產。這類水利資產也是本論文所涉及研究的主題,將在下文中給予詳細的介紹。
1.1 產權的可分性和競爭性。準公益性水利資產的產權可以在投資者間分散享有或由投資集團、組織獨立享有,具有排他性。盡管產權具有排他性,但由于這種資產具有明顯而直接的經濟效益,能為產權擁有者帶來經濟利益,社會資金也會有一部分自主參與利益及產權的競爭,從而使得準公益性水利資產的產權具有可變性、分享性和競爭性。
1.2 效益享受的排他性。準公益性水利資產的效益可以通過產權成本對他人收費或者產權所有的形式把某些不付款者排除在外。與公益性水利資產不同的是,準公益性水利資產還具有廣泛的外在效益和利益,而這種效益一般是指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1.3 消費的公共性或準公共性與效益的間接性。準公益性水利工程作為水利資產,所創造的產品或服務是整個國民經濟各部門經濟活動的共同需要,具有聯合消費、共同受益的特征。水利資產消費或服務的公共性或準公共性,帶來了經濟效益的間接性。
1.4 準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設投資特性。準公益性水利工程投資規模大,投資和建設周期長;準公益性水利工程多提供的使用價值有利于直接生產活動的進行,并且是其得以進行的基礎。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準公益性水利工程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其他生產部門賴以進行的基礎性條件;準公益性水利工程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其他生產部門生產和再生產時所必需的基本輔助投入品;準公益性水利工程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價格,構成了其他部門產品或服務成本的組成部分。
根據準公益性水利工程的特征及投資特性,對其制定管理體制目標與原則,實現更完善的水利管理制度。
2.1 管理體制設計目標長江流域水利水電工程可分為建設和運行兩個階段,兩個階段的目標和任務不同。因而管理目標也有明顯不同。
2.1.1 建設期管理體制目標。工程質量是水利工程的生命,高于任何其它目標,工程質量主要取決于工程建設期。所以,建設期的任務著重于保證工程質量,同時也要考慮為今后的運行管理提供良好的經濟基礎。其管理體制設計目標主要表現為:a.強化質量監督,規范招標投標管理,實行重點工程責任制、責任追究制,加大安全管理、加強水利建設市場監管和市場準入。b.加強資金管理,嚴禁截留挪用,保證配套資金到位。c.推進在建設期廣泛應用先進科學技術,全面提高水利工作的科技含量,實現水利現代化。
2.1.2 運行期管理體制設計目標。運行期的任務著重于工程實現其社會和經濟目標。其管理體制設計目標主要表現為:
a.產權明晰,樹立產權觀念和經營意識,明確國家對水資源的所有權、水利行政主管部門對其代表國家投資的公益性水利資產的權益、經營性出資人對經營性水利資產的權益、經營單位對水利資產的法人財產權。
b.創造有限競爭的外部環境,促使長江電力加強科學管理、不斷提高運轉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c.創造自主經營外部環境,允許中國三峽總公司聯合、兼并和培育新業務,促使中國三峽總公司在兼顧社會效益的同時,實現水利資產的保值、增值,保證中國三峽總公司可持續的發展壯大。
2.2 管理體制設計原則
2.2.1 建設期管理體制設計原則
a.科學規劃原則。規劃是指對長江流域水利工程有關方案布局、工程措施以及技術指標等進行分析研究。科學的規劃有利于認真貫徹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管理體制要保證科學規劃,可以統籌兼顧各個方面的利害關系,用最少的投入去獲取最大的綜合效益,實現多目標開發和水資源的優化配置。
b.深化質量管理原則。準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設程序一般分為: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設計、施工準備(包括投標設計)、建設實施、生產準備、竣工驗收、后評價等階段。各建設環節應深化質量管理,各級主管部門應做好監督管理工作,確保工程順利竣工。
c.資金管理原則。長江流域水利工程項目投資建設,必須厲行節約,降低工程成本,防止損失浪費,提高投資使用效果。
2.2.2 運行期管理原則
a.保證水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可持續利用原則。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流,實現長江水資源的最優配置以提高其利用效率,是長江流域社會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所以,長江流域水利工程管理體制必須保證水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可持續利用。
b.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兼顧原則。長江流域水利工程具有綜合效益,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因此,其管理體制必須保證準公益性水利工程兼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具體說來,長江流域水利工程管理體制的構建一方面要追求工程社會效益的實現,保障社會、國民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必須著眼于中國三峽總公司本身的良性運行和可持續發展,在盈利性與公益性之間尋求平衡點。
c.分工協作原則。長江流域水利工程的參與者應承擔各自的責任與義務,但也要相互協作,保證長江流域水利工程的良性運行。
d.規模管理原則。長江流域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框架設計應徹底摒棄“建一個水利工程,就建一個龐大的工程管理單位”的模式,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破除水利工程管理上的人為地域界限。這不僅可以避免重復建設,減少人力與物力資源的浪費,還可使中國三峽總公司核心業務的拓展成為可能,從而壯大中國三峽總公司的規模和實力,提高中國三峽總公司水利水電工程管理的整體水平。
結束語。本文按照長江流域水利水電工程的資產界定,從目標與原則、工程建設期及運行期這幾個方面,進行長江流域水利工程管理體制的框架設計。
[1]汪群.水利戰備動態管理-水利戰備形態轉換研究.2003年,36-37.
[2]水利部水建〔1995〕128號通知發布.水利工程建設項目管理規定,1995,4,21.
[3]姬宏,曲煒.水利工程代建制管理模式淺析.
[4]賀恭,陳文斌.三峽工程八年來建設管理經驗綜述[J].中國三峽建設,第60 頁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