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偉
(廣西合浦供電公司,廣西 合浦536100)
無功補償是借助于無功補償設備提供必要的無功功率,以提高系統的功率因數,降低電能的損耗,改善電網電壓質量。從電網無功功率消耗的基本狀況可以看出,各級網絡和輸配電設備都要消耗一定數量的無功功率,尤其是以低壓配電網所占比重最大。為了最大限度的減少無功功率的傳輸損耗,提高輸配電設備的效率,無功補償設備的配置,應按照"分級補償,就地平衡"的原則,合理布局。
無論是工業負荷還是民用負荷,大多數均為感性。所有電感負載均需要補償大量的無功功率,提供這些無功功率有兩條途徑:一是輸電系統提供;二是補償電容器提供。如果由輸電系統提供,則設計輸電系統時,既要考慮有功功率,也要考慮無功功率。由輸電系統傳輸無功功率,將造成輸電線路及變壓器損耗的增加,降低系統的經濟效益。而由補償電容器就地提供無功功率,就可以避免由輸電系統傳輸無功功率,從而降低無功損耗,提高系統的傳輸功率。
低壓無功補償是指在配電變壓器低壓400(380)伏網絡中安裝補償裝置,包括隨機補償、隨器補償、跟蹤補償幾種方式。
隨機補償:隨機補償就是將低壓電容器經過熔斷器與電動機并接,通過控制,保護裝置與電動機同時投切。
隨器補償:隨器補償是將低壓電容器經過熔斷器固定接在配電變壓器低壓側,以補償變壓器的勵磁及漏磁無功損耗。
跟蹤補償:跟蹤補償是指以無功補償投、切裝置作為控制保護裝置,將低壓電容器組并接在大用戶400伏母線上。這種補償方式,相當于隨器補償的作用。另選幾組低壓電容器作為手動或自動投切,隨時補償400伏網絡中變動的無功負荷。
裝置測量點的接線,主要是補償裝置的電容器組和電流的引入點,特別是電流的引入點,在實際接線中往往被忽視。電容器組的引入點,是指電容器組的總進線在被補償系統中的"T"接點;電流的引入點,是指補償裝置使用的電流互感器在被補償系統中的安裝點。正確的方法是:以負荷的供電電源為參考點,電流互感器的安裝點必須在電容器組的總進線"T"接點電源之間,即電流互感器測量的電流必須包含流過電容器組的電流。否則,在電容器分組投、切狀態中,無功補償裝置測量顯示的有功、無功功率和COSφ值都不會變化,造成無功補償裝置投、切效果無法判斷。
理論上而言,無功補償最好的方式是在哪里需要的無功,就在哪里補償,整個系統將沒有無功電流的流動。但在實際電網當中這是不可能做到的。因為無論是變壓器、輸電線路還是各種負載,均會需要無功。所以實際電網當中就補償裝置的安裝位置而言有如下幾種補償方式:變電所集中補償;配電線路分散補償;負荷側集中補償;用戶負荷的就地補償。
對于低壓配網無功補償,通常采用負荷側集中補償方式,即在低壓系統(如變壓器的低壓側)利用自動功率因數調整裝置,隨著負荷的變化,自動地投入或切除電容器的部分或全部容量。
考慮到動力類負荷,估計配變的功率因數在0.75左右,設計在滿負荷狀態下功率因數提高到0.90。
假設配變容量為S,補償前有功功率、無功功率和功率因數角分別為P1、Q1、和φ1,補償后有功功率、無功功率和功率因數角分別為P2、Q2和φ2,Qb為需補償的容量。
由此可得出應補償的容量為:Qb=Q1-Q2
=S×sinφ1-S×sinφ2
=S×(0.661-0.436)
=0.225S
補償百分比為:η%=Qb/S×100%=22.5%
根據電網的運行經驗可以得出,補償容量一般為變壓器額定容量的20%~30%。
補償方式分為三相共補、分相補償和混合補償(即共補加分補),一般而言當需要補償的容量超過60kvar時,采用混合補償是比較合適的,即可照顧到三相之間的不平衡,與分相補償的效果完全相同,又可以降低成本。
補償級數(即補償電容器的分組數量)越多,補償的精度越高,但隨著補償級數的增加,裝置的成本會大幅度提高,而且箱殼的體積也會增大。綜合考慮補償精度、成本、箱體體積等因素,我們建議采用11級非常容量補償,前9級為等容量以滿足基本補償,后2級為小容量以提高補償精度。以1臺180kvar的補償裝置為例:前9 級為每級 18kvar,9×18=162kvar;后 2 級為每級 9kvar;9×2=18kvar,合計 180kvar。
為了盡可能地減小裝置的體積,簡化結構,提高裝置的可靠性,即將電容器按一定容量比進行分組,通過控制器的軟件對這些電容器組進行排列組合投切。
通常的控制目標為:功率因數、無功功率、無功電流、電壓。根據具體情況,以挖掘配變的容量為主要目的,所以電壓不應該成為控制目標。以功率因數為檢測量,缺點是輕載時容易產生投切振蕩,重載時補償不充分;以無功功率為檢測量,則檢測量和控制目標量相同,檢測精度低。所以應采用無功電流為檢測量,無功功率為控制目標。
對于10千伏供電系統,在變電站10千伏母線上裝設集中補償方式的并聯電容器組,只能增大變壓器與10千伏母線之間及上一級電壓等級線路的功率因數,對10千伏母線上首端的功率因數COSφ值不能改變,線路上各配電變壓器所提供的無功功率仍需從這里送出,各送出線路上的線損不能降低。所以,對于10千伏供電系統的無功補償,最好選擇隨線路上配電變壓器裝設低壓無功補償裝置,進行分散補償方式。這種方式易于根據無功負荷需要選擇補償容量,具有"哪里缺在哪里補,缺多少補多少",都能把10千伏及其上一級電壓等級的線路線損降低一部分的特點,且補償效果好,經濟效益高。
在農網10千伏線路上,"T"接變壓器一般較多,且變壓器"大馬拉小車"的現象極為普遍,多數時段接近于空載運行,10千伏線路首端的功率因數COSφ值一般只有0.5~0.75。配電變壓器的供電范圍多以自然村為單位,一個村有一、二個動力加工作坊和電灌站,在上述情況下宜采用隨器和隨機補償方式,即在變壓器低壓側按空載電流計算選擇并聯電容器補償,在加工作坊按電動機容量計算選擇并聯電容器補償。補償電容器采用手動投切方式,可大大降低投資(每千乏約30多元)。只有大范圍的無功分散補償,才能降低農網線路的線損,降低農村電價。
對于箱式變在設計時應考慮無功裝置及其安裝位置,而對于公共桿變,可選用柜(箱)式低壓無功補償裝置地面式安裝,裝置的底部加升高座,以便于進線。
[1]戴曉亮.無功補償技術在配電網中的應用.電網技術,1999.23(6).
[2]曹光祖.應系統的重視分散和終端無功補償.電壓電器,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