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林
(廣州市番禺城市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廣東 番禺 511400)
醫院建筑的設計也隨著社會要求的變化,出現了新的理念與手法,適應建設現代化醫院的需求。下面對設計現代智能化醫院建筑設計中的問題進行探討,更新傳統醫院建筑設計中的一些觀念,防止設計中走彎路,利于醫院建筑的實施和使用。
醫院建筑設計中最基本的問題就是明確醫院建筑設計中的服務主體,指導建筑設計。人的需要,人的感受,人的情感是建筑設計時要考慮的第一要素。以這樣一個定位,為醫院設計是設計師的職責。
1.1 更新思想觀念。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醫療設施包括醫院建筑的設計給予了更多的關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院建筑的設計也隨著社會要求的變化,出現了新的理念與手法,適應建設現代化醫院的需求。探討、更新傳統醫院建筑設計中的一些觀念。現代醫院室內設計應以簡潔的造型語言來表達豐富的設計內涵。簡潔的設計不是側重造型元素的復雜,而是用合乎醫院使用功能的最簡潔的流線來形成、組織空間,用最簡潔的材質組合來實現視覺的豐富,營造出讓人精神振奮或給人情緒安慰的空間。
1.2 明確服務主體。醫院建筑室內設計中最基本的問題就是明確醫院建筑室內設計中的服務主體,著名建筑師章斌歡女士曾說道:新世紀的建筑,無論是整體規劃,還是單體建筑的外部設計或內部功能,無論是從物質上還是從精神上“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已是無可爭論的。
我國醫療建筑設計發展的歷程,雖然取得可喜可賀的成績,但醫院建設急劇發展亦帶來規劃建設上相當的盲目性。如不顧實際情況,盲目擴大規模、盲目追求高標準、高層數、大氣派等現象,建設觀念上的誤區需要辨清。
2.1 盲目擴大規模。根據醫療保健需要和衛生資源的配置,我國醫院實行分級定編,其規模由小到大分不同的等級,國家政策也是向部屬和省屬大醫院和農村基層醫療機構兩頭傾斜,而中間層次醫院在國內數量多,辦得好壞對人民健康和社會發展影響極大,完善醫療體系,促進兩頭發展,提高醫療質量其意義重大。我國醫院建設經過建國以來數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年的發展,與現階段人民群眾的需求相比已達到供過于求,造成目前一些醫院門診人數減少,病床和醫療設備利用率不高的現象。對于醫院建設,如果規模預測不合理,盲目擴大規模,就會使機構臃腫,人員超編,效率不高,加重病人的負擔,也勢必造成醫院業務的萎縮。因此,醫院的規模應立足于我國國情,根據疾病發展趨勢和人口發展變化情況,預算今后10-20年全社會的醫療服務的需求量,以及按功能、技術特長和所處的地理位置,確立其在三級醫療保健服務體系的地位、任務和服務范圍,充分發揮資源效用。
2.2 盲目建造高層。大醫院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由于城市用地緊張,迫不得已采取集中式的高層或超高層建設模式。這就使得許多建設方以為高層即現代化。高層、全空調成為現代化的標志,產生認識上的誤區。高層醫院難以解決安全自救、隔離傳染、高造價、高維護等問題,而且對許多醫療業務而言,水平聯系較垂直聯系更方便快捷。醫院設計任務書中20年不落后的要求,不應體現在建筑的高度上,而應體現在設計的科學理念與功能上的現代化。
2.3 盲目追求氣派。現代化醫院建設應避免部分地區出現的追求氣派的奢華風氣。應真正以病人為中心處理好醫院各部分的空間布局。下述設計傾向不可取:1)門前追求大廣場氣派,占用醫院僅有或少有的空地,忽視了醫院的功能要求。2)形體上追求標新立異,迎合業主口味或宣泄設計者的個人設計激情,而忽視了醫院使用的合理性。3)將醫院建設成城市的標志,醫院不同于其它公共建筑,不應也不可能成為城市的標志。
近年來,我國醫院建設有了空前的發展,新建與改擴建任務不斷增多。但許多新建醫院滿足于一般的功能關系,只注重建筑設計的堂皇與華麗,而忽視了對病人的心理與生理特殊性的考慮。
3.1 病房個人領域空間的限定。患者因病入院,希望能遠離外界干擾,按自己的意愿支配環境,維護個體的私密性。如果在多床間病房的設計中,變化平常布局形式為病人提供明確的個人領域空間,就能更好地滿足病人對私密性的要求。
3.2 公共交流空間的創造。病人是社會的人,需要與他人進行信息、思想和感情溝通。人在患病的情況下,更需要與他人交流,這樣,可以減輕痛苦的困擾,緩解心理壓力,對康復極為有利。
3.3 舒適宜人的聲、光、色環境。為住院病人創造安靜的康復環境,除合理進行醫院的總體布局外,還需在病房內有效的運用建筑材料與構造手段,防止噪音的干擾。目前有些住院病房樓追求立面效果,外墻多開滿玻璃窗,過強的光線對臥床病人會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在爭取良好日照的同時,應防止室內炫光。病人都是來自多姿多彩的生活環境,只有多色彩的病房環境才能使病人消除對單一的“白色病房”所產生的陌生,緊張等不良心理。
3.4 便捷的就醫,治療流線。病人和家屬心理負擔嚴重,很容易產生焦躁和不安的情緒。復雜的交通路線,迷宮般的醫療建筑為病人和家屬帶來極大的不便,影響病人的康復。清晰明了的就診路線,也消除了醫療人員不必要的來回奔波。
建筑智能化是實現醫院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建筑智能化在醫院建筑設計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正逐步改變著醫院傳統的管理模式和醫療習慣,也影響了醫院建筑功能布局和設計要求。
4.1 管理智能化。醫院有其獨特的管理模式。它的管理系統是根據自身特點而設的,一般包括門診、藥品、病案、病房信息、臨床檢查診斷、醫學教學、科研、設備、器材等,有些醫院還要求能夠進行圖像傳輸和遠程醫療。因此,它對計算機網絡有較高的要求。此外,一些新建、改建的醫院大樓本身功能多樣、系統復雜,一般都有空調、冷熱水、多種照明、集中供氧、電視廣播等。大量的建筑設備給日常維護管理帶來了許多問題,靠以往的常規管理已無法保證其正常運行,因此,也提出了智能化要求。如對樓宇內設備進行監控的樓宇自控系統(BAS),消防自動報警系統(FAS),醫院安全保衛系統(SAS),綜合多種系統的結構化布線系統(PDS),通過電話總機設備的電話、數據通訊以及計算機網絡、衛星傳輸等的綜合通信控制系統等。這是現代醫院發展的需要,因此,信息中心真正成了醫院的心臟。它的位置選擇,建筑布局,電源保障以及多層次的保護,成為建筑設計必須重視的問題。
4.2 樓宇控制智能化。包括空調、計算機站、局域網、多媒體、遠程醫療系統、總控制室、電梯、五氣、呼叫對講、綜合布線、安全監控、消防、通訊、有線電視、垃圾及水處理系統等。隨著各種人工智能系統和醫用機器人的開發利用,將大大提高醫療效果和人類的健康水平,但在這些高效精密的技術裝備后面,也隱藏著情感的空虛和冷漠,也存在使醫療失去人性的憂慮。為此,尋求高技術與高情感的平衡,創造人性化的醫療環境,成了醫院設計的熱門話題。破除傳統醫院的舊有模式及格調,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成為國際上現代化醫院室內設計的趨向。
總結:醫院的使用功能十分復雜。沒有一種不變的醫療模式可以引導醫院建筑建立一套固有的設計模式。使用功能的復雜性,不僅在于它的多樣性,復合性,更重要的是它的可變性,即可持續發展的特性。即使認識了這些功能的全部,有時也會因為某些認識是基于一種主觀的經驗,缺乏必要的科學評估和前瞻性的技術分析,而忽視了功能內在的動態發展規律,從而使醫院建筑的設計陷入誤區。
[1]羅運湖.現代醫院建筑設計,2002.
[2]中國現代醫院建筑的新概念和發展趨,2002.
[3]北京醫院建筑設計及裝備國際研討會,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