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峰
(黑河立志會計師事務有限責任公司,黑龍江 黑河164300)
價值目標即會計目標或財務目標,是企業的價值導向。企業價值運動是在價值目標的引領下,在價值機制的驅動下,按照人們所期望的方向運行。價值目標植根于價值機制,同時又浸透著人們的意志。價值目標離開價值機制的作用,再好的意愿也難以實現;價值機制沒有價值目標指引,只能自發而不能自覺地發揮作用。目前在企業的會計(管理)目標、財務(管理)目標討論中,形成了利潤最大化、股東價值最大化、相關者利益最大化和企業價值最大化等幾種有代表性的觀點。但在討論的過程中,一種普遍的傾向是就目標論目標,撇開了價值機制,脫離了價值目標賴以實現的基礎。所以,大家都從不同的側面談論一個問題,似乎都有道理,但很難形成一致意見。下面我們從價值機制的角度來談論企業價值目標。
有人把企業的財務目標當成企業的目標,這是一種誤解,而且存在著危險。企業的目標有兩個:一個是價值目標,或會計目標、財務目標;一個是顧客目標,或業務目標、戰略目標。兩者不可偏廢,企業的這兩個目標常常是一致的,但有時也會發生沖突,所以要在這兩個目標之間取得平衡。在財務目標的討論中,“企業價值最大化”的含義比較模糊,其中有一種觀點就是指的將企業價值目標和顧客目標均衡考慮,來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2.1 戰略遠景、組織使命與企業目標。在西方管理理論中,戰略展望或遠景、組織使命和目標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概念,這些概念正逐步為我國企業所采用。戰略展望—對企業未來發展方向和業務結構的展望,是對企業將要做什么和成為什么的一個主要概念。組織使命—是企業管理層對下列問題的特定回答:我們的業務是什么?從顧客的角度看,組織將提供什么?企業的使命宣言明確描述了組織的活動和當前的業務結構。就組織使命與戰略展望的關系來看,戰略展望的焦點是企業未來,而組織使命則往往把焦點放在現在。企業的目標是將企業的戰略展望和前進方向轉化為具體的業績目標。建立目標體系是企業的管理者對獲得具體的經營結果作出的承諾,它是行動指南又是評價的標準。企業的目標分為財務目標和戰略目標。
2.2 財務目標和顧客目標。財務目標是企業管理當局為組織的財務業績建立的目標;戰略目標是企業管理當局為加強企業的整體業務地位和競爭活力而建立的目標。企業的財務目標和戰略目標(或業務目標)相輔相成,是企業經營的兩個重要方面。“企業的生存價值除了追求利潤外,重要的是創造顧客。”戰略目標以創造顧客為導向,財務目標以價值最大化為導向,企業經營方向是兩向或二維牽引,而不是單向或一維牽引。如果只是強調“利潤最大化”這一傳統意義上的企業目標,就會使企業經理人迷失方向,企業可能為了今天的利潤竭澤而漁,從而損害了明天的長遠發展。顧客是需求主體,創造顧客就是創造需求,沒有顧客則沒有企業的經營價值。市場競爭就是企業間顧客資源之爭,顧客作為建立企業競爭優勢的根源,滿足和引導顧客需求是企業得以壯大的根本要素。一般來說戰略目標和財務目標是一致的,但有時也會發生沖突,在發生沖突時,怎樣平衡兩個目標之間的關系,是包括企業管理者在內的所有利益相關者面臨一個問題。
財務目標的確定取決于企業價值導向,企業價值導向的發展演繹著財務目標的發展。目前,企業財務目標是國內外財務理論界討論的熱點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利潤最大化、股東價值最大化、相關者價值最大化和企業價值最大化。
3.1 利潤最大化。利潤最大化的財務目標是西方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基礎,西方經濟學家以邊際收入等于邊際成本來確定企業的產銷量,使企業利潤達到最大化,并以利潤最大化來分析和評價企業的業績。優點是:它強調了資本的有效利用,可以用這個指標來衡量企業是如何理性增長的,同時在實務中它容易被人理解操作性也很強。它的缺點是:導致企業片面的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視長遠的發展;忽視不確定性和時間價值。
3.2 股東價值最大化。股東價值最大化的理論依據是資本的強權理論和股東利益與社會利益相統一理論。優點是:考慮了貨幣的時間價值和風險報酬;注重企業利益的長遠性;和企業的價值最大化有一定的一致性。缺點是:隨著產權的交易,股東憑借自己的有利地位侵犯其他利益主體的行為時有發生,平等保護各產權主體利益的要求則不容質疑,忽略了利益相關人的重要性。
3.3 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目標觀點是以共同所有權理論,托管理論和公司社會責任理論為理論基礎的。它的優點是:它考慮了與企業相關者的利益并要求其最大化;它提出了擁有專用資源的利益相關者的博弈的觀點,強調各種專用資源結合在一起才能產生生產力,給企業帶來相對持久的組織租金。它的缺點是:它考慮的是如何均衡和協調利益分配關系,但這完全取決于契約的安排和各利益相關方在契約簽訂過程中的博弈,而這取決于各方對企業價值貢獻的大小。
從利潤最大化、股東價值最大化到利益相關者最大化,我們可以看出推動財務目標理論發展的兩條線索:一是財務目標理論本身的缺陷性—這是推動財務目標理論發展的內在因素,二是產權制度及其發展—這是推動財務目標理論發展的外在因素。
4.1 兩權分離與股東利益最大化。在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現代企業中,由于股東對經營者的授權越來越大和股權的日益分散化,這就使得所有者與經營者的目標的不一致,有時甚至背道而馳,產生代理人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從而降低了所有者利益的實現程度。
4.2 經營者與股東利益最大化。經營者不會為了得到較少的收益而承擔較多的奉獻,他們希望得到更多的報酬和收益,而承擔較小的奉獻,所以經營者常常為了尋求進行擴大規模、分散風險投資甚至接受資本預期收益率很低的項目,這樣就會導致企業價值比它應有的小的多。
4.3 產權殘缺與相關者利益最大化。根據產權理論,當專用性資源的所有者將其所有的專用性資源投入企業并想從企業中獲利時,必須將一部分產權界定給企業形成利益相關者。由于受到權利的限制,人們的行為必將發生變化。所以利益相關各方會互相制約和限制,從而不能實現最大化的目標。
4.4 要素所有者價值最大化。財務目標是企業價值導向,它必須植根于價值機制。以前的財務目標理論研究,其根本的缺陷就是忽視了財務目標得以實現的基礎。財務目標得以實現的價值機制有貨幣時間價值機制、市場價格機制、價值增值機制和價值分配機制,在這些價值機制的作用下,我們認為企業的財務目標是要素所有者價值最大化。要素所有者價值最大化是一個與企業價值結構相適應的目標層次體系,因為企業的價值運動是在企業財務目標的指引下,在價值機制驅動下,一種合目的的運動。要素所有者價值最大化,是企業財務的終極目標,它統馭著各二級價值目標,引領著各價值機制,相互作用,協調運行,最終實現要素所有者價值最大化。這里要強調的是,企業目標是兩個,除財務目標外,還有顧客目標,由于我們專注于財務目標的論述,而沒有顧及顧客目標,應該說顧客目標是所有價值機制起作用的另一半,要素所有者價值最大化的最終實現,有賴于顧客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實現。
[1]徐強國.會計價值論.【博士】天津財經大學,2007-05-01.
[2]徐強國,葉陳毅.會計價值機制論.天津商學院會計學院,石家莊經濟學院會計學院,天津,河北石家莊,【期刊】財會通訊(學術版),2006-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