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玉
(賓縣賓州鎮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黑龍江 賓縣 150400)
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業、農村、農民都比較落后,制約著國家的經濟發展,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已經成為現實社會較為突出的問題,我們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簡稱為“三農”問題。農民生活與城市有極大差距。這種差距的存在,使我們的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一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村經濟得到了一次飛躍性發展,很快它的弊端也顯露出來。一家一戶的小生產方式,使農業機械化的實現受到了限制。如何在不觸及農民利益的情況下解決農業現代化問題?如何改善城鄉差距?都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門話題。
在21世紀里,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同樣將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新的歷史征程中處于極其重要的位置,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基礎和保障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功與否取決于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解決與否,解決“三農”問題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工作任務。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中央新的領導集體對“三農”問題尤其重視,提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解決“三農”問題。只有解決好“三農”問題,才能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繼續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如何正確看待“三農”問題“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首要問題。農業興、百業興;農民富、國家富;農村穩、天下穩。深化農村經濟改革、加快農村發展,維護農村穩定,“三農”這一基礎的脆弱,不僅已經對擴大內需、繁榮市場、實現經濟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形成極大制約,而且對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帶來極大負面影響。一些專家曾指出,只有減少農民才能保護農民,只有減少農民才能富裕農民,只有減少農民才能真正實現國家現代化,才有在下個世紀中葉達到發達國家水平。據保守統計,目前全國大約仍有5000萬左右農民沒有解決溫飽問題,現實的難題和形勢的發展都要求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應加深對解決“三農”問題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要看到中國“三農”問題的要害和關鍵是,在宏觀戰略上要解決好廣大農村的發展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在微觀上要解決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及農民增收問題,這才是在我們這個農村人占絕大多數的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重點難點所在。必須把“三農”問題這一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最基礎性問題擺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上來。
歷史證明:每給農民松一個綁,國民經濟就有一次大發展,農村經濟就有一輪高增長。現在,套在農民身上的繩索還有很多,當務之急是要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取消農民離開農村和進入城市的一切收費,取消農村戶口。歧視性的政策和不合理收費極大地阻礙了農民就業和農民增收。取消對農民休耕的限制政策。將來中國農民要有不生產經營的自由。開通城鄉產權交換的渠道,鼓勵“資本家”下鄉做“地主”,農民進城當工人。農民的事,讓農民自己做主。解放農民就是解放最大的生產力,減負仍不是最終的增收目標,只有在農村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完善農村產品產銷的機制,實現的增收,是最有實際意義的,也是脫貧的關鍵。結合各地實際,大力開展綜合農業(林、牧、旅游業)和進行結構調整,大力扶持有市場需求的龍頭產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不能盲目,而是指導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要讓農產品賣個好價錢,這樣農民就能增收了。對于農業的投入要增加,主要用于品種改良和抵御自然災害的工程方面。小城鎮的建設要慎重,有條件的地方要快上,沒有條件的地方,也不能一哄而上。農民進城打工也是一種轉移,工作政府要多指導,組織好。對待民工的問題,也要貫徹《勞動法》對待。只有解除套在農民身上的土地枷鎖,土地才能進入市場經濟、實行規模經營,農業才能進入市場經濟,農產品才能真正形成合理的價格。
①回報農民———按照國際慣例,中國應該進入“以工補農”階段了。所以,不僅要取消農民負擔,今后要逐步增加對農村義務教育和醫療衛生保健的投入。農村稅費改革應該進一步減少稅費的征收。現在的問題是盡量減少農民負擔。第一,是中國農民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許多發達國家還給補貼,我們更應該扶植他們增強競爭力,參與國際競爭。第二,中國農業GDP的比重僅占百分之十五,卻要養活百分之七十的人口,根本無力承擔稅費任務。在可能的情況下停止向農民收取一切稅費,用十年時間恢復和提高農村生產力,培育農村土地租賃市場,促進現代農業體系的形成。為什么我們的農產品價格高?主要的原因是土地承包制限制了農業的規模經營以及由此帶來的機械化、科技水平的差異。美國農業已經農場化了,一般規模是5000畝,我國則是家庭經營,戶均不過六、七畝,最大的戶也不過二、三十畝。為什么我國農業不能規模經營?除了現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沒有把農民出租、轉讓土地使用權的自主權完全還給農民和農產品價格過低過,另一個原因就是:過高的農民負擔抑制了農村土地租賃市場的發育。其實農村改革說簡單也非常簡單,那就是一步步地減少對農民的束縛,給農民以國民待遇。當農民有充分的自由后,很多長期困擾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首先要確立強烈的富民意識,在農民增收上有新突破。從實際情況看,凡是農民增收幅度比較大的地方,增收的動力源主要靠的是勞力轉移、結構調整、土地扭轉、多種經營等。近幾年迅速崛起的個私經濟,已成為推進農業勞力轉移的先鋒,成為解決農村就業的關鍵,成為農民最現實、最直接的致富“亮點”。應該在指導思想上,把這些“渠道”作為農民增收的治本之策,促進農民收入的持續穩定增長。
還要確立強烈的市場意識,在結構調整上有新突破。大力推進綠色農業、三資農業,用現代工業理念“經營農業”。把做大、做強龍頭企業作為“經營農業”的“火車頭”,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和“一鎮一業”特色,為農業結構調整導航。
要確立強烈的創新意識,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要破除“責任田是保命田”、“種田萬萬年”的舊觀念,破除把“承包期30年不變”與“土地使用權流轉”對立起來的片面認識,引導農民“以土生財”,把資源轉化為資本,大膽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將土地作價入股,使農民成為股民,確保農民“失地不失業”。讓土地向具有經營資質的種養能手積聚,向具有資本實力的“三資”農業積聚。
[1]王森.超前謀劃“三農”工作 確保農村經濟健康發展.盤錦日報【報紙】盤錦日報,2009-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