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仁森
(吉林省柳河縣安口鎮林業站,吉林 柳河135300)
人工造林即通過人為方式在技術上要求根據林木生態適應性和生長發育規律進行科學植樹造林活動。人工造林只有把握住良種壯苗、適地適樹、及時撫育間伐、防蟲治病等生產環節,才能達到速生豐產的目的。下面就自己二十多年的生產實踐談一談人工造林技術。
1.1 作業設計依據
造林作業設計依據為林業主管部門批復的造林規劃、計劃和造林項目實施方案、經批復和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森林資源調查成果以及相關規定等。
1.2 造林作業設計的主要內容
在地造林地調查和立地類型劃分的基礎上,進行造林典型設計或造林模式設計(包括造林密度、樹種配置方式等),提出造林用工、苗木、肥料和費用等的安排及避免或減少對生態環境產生負面影響的對策或措施。
1.3 作業設計審批
造林作業設計應在造林施工前編制,報林業主管部門或造林項目審批(審核)部門批準。沒有作業設計或雖有設計但未經批準的,不得施工。作業設計一經批準,應遵照實施。如因特殊情況需要變更時,應在設計單位修改后,再報原設計批準部門批準。
整地是在造林前改善環境條件的一道主要工序,通過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條件,清除灌木,雜草和采伐剩余物。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還可以改變小地形,使透光度增加或減少。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增加透光度,因而在白天地表層的溫度要比有植被覆蓋時上升的快。整地后改變了土壤物理性,使土壤溫度狀況發生變化。因而,能提高造林成活率。整地還能保持水平,減免土壤侵蝕,同時也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質量。造林整地一般要在造林前一年或當年伏前整完。容易發生凍拔害的地方,可采取隨整隨造的方法。沙丘可不整地,開大溝造林。整地時間春、夏、秋三季都可以進行,但以伏前整地為好。
2.1 造林地的清理。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墾土壤前的一道工序,把造林地上的灌木、雜草、竹類以及采伐跡地上的枝丫、梢頭、倒木、伐根清除掉。分為全面清理,帶狀清理和塊狀清理三種方式。
清理的方法可分為割除清理,火燒清理和用化學藥劑清理.割除清理可以是人工也可以是用機具,如割灌機,切碎機等機具,清理后歸堆和平鋪,并用火燒方法清除。也可以采用噴灑化學除草劑,殺死灌木各草類植物。
2.2 整地方式和方法。整地方式分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為帶狀整地和穴狀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墾造林地全部土壤,主要用于平坦地區,局部整地是翻墾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
2.2.1 全面整地:在雜草繁茂、地勢平坦,不受風蝕和水蝕的地方,以及平原機械造林均要進行全面整地,機械翻地深度要達到27-30cm,要扣垡嚴密,不留生格,翻后耙細耙平,不準種農田,要休閑耙草。
2.2.2 狀整地,在易受風蝕的沙荒,山坡崗地上可進行帶狀整地。帶寬,帶距和深度。應根據造林的行距和立地條件而定,一般帶寬為1m,帶距應根據設計的要求確定。整地深度與全面整地相同。山坡崗地整地應沿等高線進行。
2.2.3 穴狀整地:在山區、半山區和丘陵地區可采取穴狀整地。一般盤徑不應小于60cm,坑徑30-40cm,深度30-40cm,要摟去雜草,挖成上下口徑一致的坑,然后回填表土,腐植土,揀凈草根石塊。
2.2.4 高臺和大壟式整地:在沼澤地間歇性的積水地和易澇地,采用高臺整地(臺高50-70cm,臺寬不小于150cm)和大壟式整地(以兩犁合成或鍬疊寬為80-100cm,高30cm以上的大壟)方法。
2.2.5 在土層瘠薄,干旱的荒坡崗地應采用魚鱗坑整地方法,換土造林,高山陡坡為避免水土沖刷,可作面向內傾的等高梯田。
2.2.6 半流動沙丘造林時,可采取隨整地隨造林的方法,也可不整地、開大溝用全株苗造林,溝寬應達到80cm以上,深50cm以上沙丘,可采取先育草,固沙后造林。
原則應以優良的鄉土樹種為主。根據造林目的和當地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必須適地適樹。
3.1 根據森林主導功能和經營目標選擇造林樹種,優先選擇生態目的和經濟目的相結合的樹種。
3.2 樹種的生物學、生態學特性與造林地立地條件相適應。
3.3 根據經營目標,因地制宜地確定針葉樹種和闊葉樹種、喬木和灌木的合理比例,選擇多種造林,防止樹種單一化。
3.4 選擇穩定性好,抗性強的樹種
3.5 優先選擇優良鄉土樹種,慎用外來樹種。需要引進外來樹種時,應選擇經引種試驗并達到GB/T14175標準的樹種。
3.6 對容易引起地力衰退的樹種,種植一、二代后,應更換適宜造林樹種。
4.1 植苗造林
苗木的選擇,苗木要選擇生長健壯,苗高、胸徑符合造林要求,根系發育良好,主根短而直,側根須根多,根莖比大,高徑比適宜,苗木重量大,無病蟲害,無機械損傷,頂芽明顯、飽滿,全部木質化,并適應林地條件的樹種,苗木起苗后特別要加強保護,防止水分散失,最好是隨起隨栽。
4.1.1 穴植:穴植可用于栽植各種裸根苗。穴的大小和深度應略大于苗木根系。苗干要豎直,根系要舒展,深淺要適當,先培表土提苗踏實后,再放心土,填土一半后提苗踩實,最后覆上虛土。
4.1.2 縫植:縫植一般用于新采伐跡地、沙地栽植松柏類小苗。在已整地的造林地上用鋤或鍬開縫,放入苗木,深淺適當,不窩根,拔出工具,踏實土壤。
4.1.3 溝植:溝植主要用于地勢平坦、機械或畜力拉犁整地的造林地造林。將苗木按一定的株距擺放在開好的溝里,再扶正、覆土、壓實采
4.1.4 造林時間:每年春季在土壤解凍深度超過20cm后苗木萌動之前進行為最佳時間。雨季或秋季造林也可,但效果略差。
4.1.5 注意事項:起苗要在苗木萌動前,并將根部打好泥漿,打包裝車,運到造林地后要將苗木成捆假植并灌足水分。并隨栽隨拿,不要將苗木暴曬在空氣中,以減少根部水分的流失。
4.2 播種造林
播種量根據樹種的生物學特性、種子質量、立地條件造林密度確定。
4.2.1 穴播:在植穴中均勻地播入數粒(大粒種子)至數十粒(小粒種子),然后覆土鎮壓,覆土厚度一般為種子直徑的2倍~3倍,土壤粘的可適當薄些,沙性土壤可適當厚些。
4.2.2 條播:在播種帶上播種成單行或雙行,連續或間斷,播種入土或播后覆土鎮壓,覆土厚度一般為種子直徑的3倍~5倍,土壤粘重的可適當薄些,沙性土壤可適當厚些。
4.2.3 播種造林時間。雨季適宜于小粒種子播種造林。秋季適且于大粒、硬功夫殼、休眠期長、不耐貯藏的種子播種造林。
4.3 后期管理及撫育:栽后必須有人看管,采取相應措施,把責任落實到人。防止人畜破壞造林成果,才能保證造林成活率。造林后每年要進行撫育,撫育次數為第一年三次,第二年二次。第三年一次,保證苗木有足夠的水分,陽光,營養,使之盡快生長達到郁閉成林。對新造林地防火和病蟲害防治工作。森林病蟲害防治要貫穿于營造林全過程,采用以生物防治為主的綜合防治法,協調使用各種防治方法,提高森林抗御病蟲害的能力。
[1]韓云峰.淺論人工造林的成長過程.富錦市農業開發公司,黑龍江富錦【期刊】黑龍江水利科技,200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