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金伍
(白城市規劃勘測設計院,吉林 白城 13700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們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人們對于自身居住環境的要求也在不斷的上升,而城市作為人們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場所,其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存質量。因此,很多城市都將建設生態宜居城市作為其發展的方向。當前,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已經滲透到社會生產中的各個領域,乃至人們思想的方方面面,而生態宜居城市的建設就是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在城市建設領域的主要體現。隨著經濟發展速度的不斷的加快,當前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也在不斷的加快,整個城市的生態環境在龐大的人口壓力之下不斷的惡化,極大的影響了人們的居住質量。這就使得城市的生態化境問題成為我國城市規劃和建設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的問題。因此,在城市規劃和建設過程中要把建設生態宜居城市作為首要的目標和最終的歸宿。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的發展,城市化的進程不斷的加快,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極大的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繁榮發展,加快了城市建設的步伐。但是大量的人口以及工業生產給城市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受到極大的破壞,逐漸建立起一種高度人工化的城市環境。為了發展經濟,城市中大量的工業生產以及其它的行業將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到環境中去,極大的污染了現有的環境,給城市環境帶來很大的污染,極大的破壞了原有的居住環境,給城市的發展和建設帶來很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城市中的原有的自然綠地幾乎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人工綠地,且隨著城市土地的日益緊張,很多原本用于綠化的土地也被其它的建筑所占用,這使得城市的自然環境嚴重的退化,對于空氣中的污染物無法進行凈化,不利于人們居住。
1.2 城市內部聚集的大量的工業以及人口,這些每天都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城市熱島效應不斷的加重。同時由于建筑物以及人口密度不斷的增大,建筑物的熱輻射以及阻礙作用進一步加重了城市的熱島效應,使得城市的局部氣候出現異常。
1.3 城市污染不斷加劇。城市中有密集的工業以及聚集著大量的人口,這就產生大量的工業污染物和生活垃圾,這些排放到水體和空氣當中,造成環境污染加重。
1.4 水資源日趨緊張。由于城市中工業密集、人口眾多,造成水源的嚴重的污染,同時工業和居民又需要大量的水資源,這就使得城市面臨著嚴重的水源短缺。
1.5 城市噪聲污染嚴重。城市中交通流量十分的大,大量的交通工具在運行過程中會有大量的噪音,給附近的居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帶來很大的影響,甚至給他們的健康帶來嚴重的危險。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的加快,城市居住環境不斷的惡化,給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作以及身體健康都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使城市居民的健康情況不斷的惡化,這就要求在城市建設當中充分貫徹可持續發展的精神,建設生態宜居型城市。
隨著人們對于自身所居住的城市的環境問題的日益的關注,人們已經不再僅僅關注污染的防治,而是將眼光放在整個城市整體的居住環境上,從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和諧的角度去關注自身所居住的環境,這樣生態宜居城市的理念就誕生了。它通過對整個城市的生態系統的合理的規劃和建設,從而使生態環境和城市的經濟、文化以及人們的生活和諧相處、共同發展。
因此,生態宜居城市規劃與建設要從可持續的生態環境出發,確定生態空間的保護、控制、治理的范圍,建立區域性的生態網架,形成宜人的綠色生態環境,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2.1 調整城市發展的整體思路,發揮總體規劃的生態戰略
對于城市的整體規劃建設來說,應注重綠地系統規劃,建立整體性強、多層次、立體式的城市綠化系統,把城市其他功能系統與綠化系統進行有效整合。具體可分為公園綠地、生產綠地、附屬綠地、防護綠地和其他綠地。在注重城市建設用地規劃的同時,努力提高城市的綠化覆蓋率,從實際上發揮綠化系統的生態功能。生態宜居城市的發展思路和規劃戰略,應該注重以下幾方面:強調接近自然的原則,將自然空間的山和水引入城市,制訂具有生態戰略意義的城市生態系統規劃;強調建筑與環境整合的原則,制訂中心城區的街區詳細規劃;健全具有法規性質的城市規劃管理體系,強化綠化管理制度;確定生態城市的整體建設思路和分期建設步驟。
2.2 合理規劃,緩解城市交通的環境影響
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交通壓力增大。從未來的發展看,汽車數量的急劇增長以及由此帶來交通與環境系列問題,我國城市普遍缺少應對的有效措施。如何實現城市交通的合理運行,是生態宜居城市規劃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
交通生態走廊是與生態城市相關聯的一個重要概念。是與生態城市核心、或是區域發展的“心臟地帶”相連接,屬于城市建設與區域開發通過“交通走廊”為支撐條件的地理空間概念。建造交通生態走廊,就是要完善城市交通規劃,使城市主要街區與交通干線有綠色環帶包圍,形成良好的生態走廊,從而改善城市環境。在城市道路的兩側規劃寬闊的綠化帶,形成綠色走廊,其間相互連通形成綠色交通網絡,覆蓋整個城區,從而達到交通與自然相互協調的共生環境。
2.3 營造合理的水體環境
水環境是城市重要的環境因子,水體與綠化的結合造就了城市優良的自然環境。水面通過蒸發和滲透為植物提供充足的水分,促使植物生長旺盛;水邊的植物也能阻滯泥水,凈化雨水,有效抵御水體污染。大面積的水體可吸收和存儲大量的太陽輻射能。由于水體的熱容大于陸地,其升溫降溫速率遠遠慢于陸地,從而在兩者上部形成空氣環流,給人們帶來涼爽、濕潤的空氣,發揮天然空調器的作用。現在有關專家學者主張收集建筑層頂雨水循環利用,還建議路面采用可滲透型材料,有利于保持一定的城市水循環。
2.4 營造宜人的城市人文環境
結合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以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為切入點,突出體現“山、水、城”渾然一體的城市特色,充分展示城市的古代文化底蘊和現代文明風貌,形成獨特的城市人居環境。在城市建設中,深入挖掘城市的山水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等等,并將其融入具體的小區、街道的建設中,張揚城市區域個性,使城市文化底蘊與現代生活氣息融為一體,提升文化內涵和品味,大力營造新的城市亮點,用文化提升城市的建設水平。
綜上所述,作為區域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重要支撐點,中小型城市規劃建設決定著該區域環境發展的整體方向,因此,做好其生態規劃與建設是一項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此外,還應該加強縣級城鎮體系生態規劃與建設,以期實現區域整體生態空間及資源的整合,完善區域生態服務功能,帶動區域內整體生態環境的改善,以實現生態宜居城市建設目標和城市生態環境的未來可持續發展。
[1]劉語瀟.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思考[J].宏觀經濟管理,2010,(06).
[2]崔亞楠,鄭瀟蓉.國內外宜居城市研究進展與展望[J].山西建筑,2009,(05).
[3]余萍,喻亞靜.關于創建宜居城市的幾點思考[J].江西化工,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