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植
(吉林省龍井市公路管理段,吉林 龍井 133400)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公路交通事業也步伐加快。公路交通的發展與國民經濟發展緊密相關,公路交通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物質條件。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政府允許擁有非公有資本的國內外企業對公路建設進行投資,從而出現了經營性的收費公路。
收費高等級公路產生的經濟原因是為了降低擁擠成本,使社會福利最大化。而我國發展收費公路,是在公路建設資金不足的情況下,通過合理收取通行費,支付修建收費公路的成本或部分成本,提高公路交通運輸生產率。
經營性收費公路存在民間資本的介入,以贏利為目的,不能認定經營性收費公路為公共物品。經營性收費公路作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經營也是公益事業的一個組成部分。
對于收費公路存在競爭性。收費公路具有一定的消費容量,一旦超過了收費公路容量的臨界點,非競爭性就會消失,消費者之間就產生了矛盾,每一個公路使用者都會產生一定的外部成本。對于經營性收費公路來講,當其建成開通之后,收費公路的建設必然帶動沿線經濟發展,收費公路的使用者由于提高了運輸效率,提高了運輸服務質量,使接受運輸服務的企業或單位從中間接獲益,可以認為收費公路是一種需要"使用者付費"的產品。收費公路的直接受益者是公路用戶,收費公路所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遠大于其自身的經濟效益經濟學用平均成本持續下降定義自然壟斷。在自然壟斷行業中,最好是一家企業壟斷地提供所有產品。基礎設施的共同特征是高額固定資本投資以及相對較低的可變經營成本。收費公路作為交通基礎設施具有這種自然壟斷屬性。它是全國公路網的構成部分,由于規模經濟,兩地間很難建設平行的兩條或兩條以上收費公路,在兩地間很難找到技術等級相近的普通公路。
規模經濟是指在經濟社會中因生產規模的變動而引起收益變動的規律。規模經濟對收費公路的經營有很大的作用。就收費公路的規模經濟效應而言,收費公路的技術標準存在一般狀態下的規模收益遞增現象。收費公路連續里程越長、網絡越發達、運輸效率越高,規模效應越大。
最大化地產生規模效應有兩種途徑:一是收費公路網絡原有的運輸能力存在富余,從而提高網絡的整體效益;二是在收費公路網絡原有的運輸能力沒有富余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對新增城市節點的連接,減少交通成本或交易成本。收費公路的規模經濟特性也決定了收費公路的網絡化特性,收費公路作為交通流的載體,具有整體性和不可分割性。從網絡經濟角度分析,收費公路屬于網絡型基礎設施。在收費公路中要求收費公路必須連接成網狀結構,形成干線通道和網絡,才能夠體現收費公路的網絡效益和輻射吸引力。收費公路連接節點的技術經濟特性達到一定階段時,能充分發揮出中心城市節點在區域內的經濟輻射作用。擴大收費公路的規模,可以提高經濟效益。過分擴大收費公路可能明顯耗費規模經濟,規模經濟反而降低。
管制是收費公路的經濟屬性要求。收費公路準公共產品屬性,導致收費公路經營企業與社會經濟目標之間的沖突,對于收費公路來說,涉及到了收費公路經營管理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與社會效益、效率最大化之間的矛盾,會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提高收費價格,使社會效益或者社會效率受到一定的損害。
收費公路的壟斷特性也決定了其資源的有限性,費用也不能完全反映供求雙方的關系,必須由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主導性作用。對于收費公路經營者來說,首先立足的是準公共產品的私人性。收費公路的經營者具有絕對的定價權,車主都必須購買。所以,缺乏管制的收費公路,有損整個社會的利益。
管制是收費公路經營管理體制規范行為的要求。收費公路的經營管理體制,包括管理機構、管理規則和運行機制三個要素。不同的管理體制模式導致了政府對價格管制、服務質量管制等出現了不規范的行為,為了使現有管制行為統一標準化,政府必須實施有效的管制。
完善經營性收費公路進入退出管制。政府實施對原有企業實行強制性聯網。當新企業經過一個發展時期,政府就應該逐漸取消這種不對稱管制,以實現公平競爭;通過國內外經濟組織依法投資建成的經營性收費公路,形成政府政策引導下的多元化投資主體的市場競爭格局;對于收費公路現有的市場結構通過兼并使收費公路結構合理化,實行縱向兼并,確保收費公路經營公司不能成為一個單純以贏利為目的的商業性公司;改進特許經營方式,吸引更多的國內民間資本進入收費公路。另外,要改進收費公路特許經營制度,提供利益保障的法律制度;收費公路繼續保持壟斷經營,制定有關政策來降低沉沒成本的影響,在政府對收費公路市場進入進行管制時,應該拓寬現有的收費公路,充分發揮現有收費公路經營公司的規模經濟效應。
完善收費公路價格管制。建立高效的價格管制機構,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實現價格管制與成本監控的一體化,提高價格管制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采用激勵性價格管制模型調整價格,為每個行業確定一個合理的生產效率增長率;建立有效的價格管制監督機制,完善價格聽證制度,加強與價格管制有關的立法和執法工作,充分發揮消費者監督和社會輿論的監督,實現價格管制的公開化,加強對公路特許權人的監控,從全社會角度出發,制定相關政策。
服務質量管制的改進措施。制定經營性收費公路服務質量指標體系,重視自身的服務質量,從通行能力、速度、服務系統平均停留時間、安全、環境構建;設立相應的監督機制并制定相應的懲罰措施,督促經營企業滿足社會需求,提高服務質量;將服務質量納入收費標準管制模型,將經營性收費公路的收費標準與服務質量掛鉤,促進經營企業努力提高服務質量,而,通過市場的力量逐漸完善經營性收費公路市場;公路經營企業需要提供無差別服務,科學制定收費公路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標準;將收費公路服務質量的管理主體納入政府監管范圍。確保在收費公路管理過程中,為經營單位做好服務。
[1]陳莉.高等級公路的經濟屬性及其定價方法探討[J].山西科技,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