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鵬
(柳河縣林業局羅通山林業站,吉林 柳河 135300)
近年來,柳河縣按照省、市政府關于建設生態省和林業生態經濟強市的戰略部署,從發展壯大山區經濟的戰略高度,不斷深化林業經營管理體制改革,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柳河縣是一個“七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山區農業縣。早在2000年,柳河縣委、縣政府就高度重視林業的基礎地位和重要的戰略地位,并把林業經濟作為該縣優勢產業之一。2003年,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制定出臺《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后,柳河縣緊緊抓住推進林業歷史性轉折的重大機遇,進一步深化林業經營管理體制改革,促進林業生態建設與林特產業發展良性互動,推動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全面推進了林業經營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步伐。一是在林業經濟發展戰略上,把加強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作為推進林業生態經濟強縣建設步伐的重點,納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制定并落實了生態經濟強縣建設總體規劃和部署,在全縣范圍內深入實施了以退耕還林、紅松闊葉林和速生豐產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推動林業生態建設要素的迅速整合。二是在林業經濟發展定位上,堅持把林業經濟地位不斷提升、經濟作用顯著增強作為實現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優勢產業之一,加大扶持培育力度。三是在林業經濟發展方向上,把深化林業經營管理體制改革,大力發展依附于林業的林參林藥、礦產業、依林養殖業,作為挖掘山區資源潛力,壯大山區經濟,促進“三農”裂變和農民增收,實現富企、裕民、強縣的重要途徑,不斷地增強和鞏固林業生態建設的基礎地位。
林業作為我縣優勢產業之一,在全縣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隨著國家林業政策的戰略調整和縣域可采資源的逐年減少,林業發展所面臨的“兩危”困境越來越突出。為解決林業企業生存與發展面臨的困難,柳河縣委、縣政府結合全縣林業經濟發展實際,把實現林業的可持續性發展,作為培育和壯大山區經濟,推動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重點,在堅持“積極穩妥,分步實施,整體推進”原則的前提下,全面推開了林業分類經營、集體林經營管理體制和國有場圃改革,在明確責、權、利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放活了林業經營運行機制,推進了林業管理體制的改革步伐。
一是全面推開了以森林資源管護經營承包為主的國有場圃改革,啟動了利用資源優勢發展依林、非林產業的“生態工程”建設。二是在總結柳河縣大北岔林場、八里哨林場森林資源管護經營承包成功經驗基礎上,在林業局及時成立了林地經濟特產科,指導全縣國有場圃改革工作。三是利用會議、廣播電視、板報、標語等宣傳形式,大力宣傳貫徹中央《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不斷提高干部職工對林業發展新形勢、新任務的認識,在全縣范圍內營造了一個依托資源搞開發,不斷深化林業經營管理體制改革的良好氛圍。
以森林資源管護經營承包為主的國有場圃改革,涉及各林場及其干部職工方方面面的根本利益。為確保這項工作的順利實施,縣林業局主要抓住了以下幾個環節:一是組織林業技術人員,對全縣15個鄉鎮、8個國有林場的集體和國有森林資源狀況進行現地調查,在摸清森林資源底數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林種結構、地形地貌、林地資源和管護的難易程度等區劃類型,確定森林資源經營承包的管護費和森林、林木、林地資源的使用費標準。二是認真總結推廣典型經驗,確保場圃改革工作取得實效。最近幾年,縣林業局每年都要在八里哨林場等地召開國有場圃改革工作現場會,總結推廣大北岔林場生態溝開發和生豬繁育基地、涼水林場偉剛木業、蘭山林場苗圃和偉林木業、安口鎮林場鹿業發展、全勝林場紅松母樹林建設的成功經驗,進一步明確了林業經營管理體制改革的目標和方向,激發和調動了廣大干部職工參與森林資源管護經營承包的積極性。全縣國有林場1609名職工,參與森林資源管護經營承包,占在職職工總數的88%;職工個人管護經營承包的面積達42032hm2,占國有林場72087hm2的有林地面積的58.3%。三是深化企業管理機構改革,減員增效。在對國有林業企業管理機構進行改革的過程中,主要采取機構精減、人員精干、負擔減輕、企業增效的措施,共裁減企業機關管理人員90名,充實生產一線,有效解決了林業企業管理機構雍腫、人浮于事的問題。僅此一項每年就可降低企業機關管理費用20多萬元。四是深化企業木材銷售管理制度改革。柳河縣按照市場需求重新制定了國有林場木材銷售管理辦法,對木材進行統一編號,出入庫由縣林業局實行微機聯網管理,并根據市場行情統一制定和調整銷售價格。2003年以來,林業部門在深化企業木材銷售管理制度改革中每年都增加收入近百萬元。
柳河縣嚴格按照政府負全責,農戶為主體,林業部門唱主解原則,以優惠的政策,對荒山、荒地、灌叢、低質低產林、人工中幼林,采取投份合作、個體承包、轉讓出售、集體管理等經營形式,進一步深化集體林地經營管理機制改革,有效地調動了社會各界群眾參與集體林改革的積極性。近幾年,全縣緊緊抓住國家實施退耕還林的有利契機,專門成立了以主管林業副縣長為組長的退耕還林工作領導小組,把營造速生豐產林,發展集體和私有林業,作為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振興集體和私有林業經濟的一項產業來抓,讓老百姓在實施退耕還林中得到了實惠。僅2003年全縣共發展私有林2038hm2,占年度造林面積的82%。
縣林業局在充分尊重職工群眾意愿的前提下,以“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相互兼顧和“公正、公平、公開”為原則,在堅持管護經營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前提下,積極鼓勵社會各界群眾和林業干部職工參與以森林資源管護經營承包以主的國有場圃改革,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開發非林、依林產業。以林參林藥種植、礦產開發、鹿業發展為主的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初步形成了以市場牽龍頭,以龍頭建基地,以基地帶產業,并集產、銷、種、養農科教一體化的立體式、多層次的林特產業發展新格局,有效地增強了全縣林業經營管理體制改革的活力。
全縣各級政府的一把手是林業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分管同志是主要負責人,切實履行了職責,真正負起了責任,把林業經營管理改革抓出成效。一是縣委、縣政府把林業經濟管理體制改革工作納入縣委常委會議和縣政府常務會議的重要議題,在每年年初適時召開全縣林業工作會議,表彰獎勵在林業經濟發展中做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特別是在林業改革中成績顯著的單位做為典型大力推廣,大力營造深化林業經營管理體制改革的良好氛圍;二是加強林業領導班子的配備,把一些有事業心,有創新精神,懂經營、會管理、能干部的領導干安排在林業領導崗位上,大力實施“人才興業”戰略;三是狠抓責任落實??h政府每年都以簽訂責任狀的形式,把年度林業工作任務和目標分解落實到各鄉鎮政府、建立各林業部和各國有林場的責任追究制度。對林業經營管理體制改革的各個環節嚴格按政策、按規定、按原則、按標準辦事,哪個環節出現問題,就追究哪個環節責任人。目前林業工作已納入重點工作目標考核之中,納入干部的任期目標管理和年度考核之中,納入創建文明單位、優化發展環境、加快經濟發展的目標和規劃之中,并嚴格考核,嚴格獎懲。
[1] 王偉華.林業分類經營的設計與實施【J】.現代農業科技.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