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波
(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18)
1.檔案信息數字化、網絡化是時代發展的要求。隨著數字信息化在全球范圍的飛速發展,數字化對高校檔案管理的影響也日益彰顯其重要性,任何一位利用者可不受任何時間、空間的限制,在任一地點、任一時間只需有一臺聯網的電腦,即可進入檔案管理系統查閱自己需要的檔案信息。
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戈德海伯于1997年指出,在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的信息社會中,面對浩如煙海的信息,對人們來說,信息已不再是一種稀缺的資源,而是相對地過剩,稀缺的是人的注意力。高校檔案信息數字化、網絡化是提高檔案注意力的有效手段,同時可以提高檔案的管理效率。計算機的利用,將會使檔案工作進入一個嶄新的工作環境。
數字化檔案信息使檔案能及時歸檔,盡快地提供利用。校園網中各類數據庫的建立,使各類數據"數出一門",使各類歸檔的數據能非常及時、準確。學校內的管理對象多,且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如學生入學與畢業、教職工的調離與退休等,要想準確統計、動態了解這些情況,按以往傳統管理方法,必須"歸檔"后,才能查知,而通過網上計算機管理的數字化檔案卻能隨時準確反映當前的情況。高校檔案部門出于自身管理需要使用計算機管理檔案,形成了大量的數字化檔案信息。計算機管理檔案可使傳統的以紙質為載體形式的檔案信息對象轉為機讀檔案,它以光盤、磁盤作為信息存儲的載體,向數字格式轉變。
許多高等院校建立了校園網,并與國內教育網、科研網乃至國際互聯網相連。校園網的開通為學校教學、科研及管理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嶄新的網絡環境,廣大師生可以不出校門、不出國門就與國內外的專家進行科研項目合作、查詢資料、學術交流、籌備各種會議等等。計算機網絡化管理的出現,使計算機從輔助性的工具很快發展成一種工作環境,并伴隨著應用的普及而演變成一種工作方式。伴隨工作方式的變化而產生的大量機讀文件,即電子文件也就應運而生。
2.高校檔案信息數字化、網絡化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90年代以來,我國先后筑起中國互聯網、中國教育科研網、中國科技網和中國金橋網,且均與國際互聯網Internet接軌。就全國高校來看,1994年以來,由于"211工程"和CERnet工程的促進,很多高校紛紛著手建設校園網,至1996年底,已有220所高校建成校園網并連入CERNET,800余所高校的校園網自2000年底開始陸續建成。我國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和計算機網絡建設的迅速崛起,為高校檔案館網絡化建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條件。
自動化是高校檔案館走向網絡化的必由之路。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高校檔案館自動化建設經過10多年的努力,開發出數百個自動化專用軟件。許多檔案館均采用比較成熟的計算機管理系統,已基本實現了收集、整理、編目、檢索、利用等主要服務功能的自動化管理。自動化建設大大改善了檔案館的服務手段,提高了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促進了各項標準的制定和完善。尤其可喜的是,計算機應用正在改變著檔案人員的觀念,鍛煉和培養出了一批計算機系統開發、維護和應用人才。數據庫建設也具備了一定的規模。所有這些為檔案館網絡化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強有力的技術保證。通過Internet、CERnet網可以看到,網絡化的優越性和作用是巨大的,作為學校信息服務中心的檔案館,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學校領導和有關部門已經初步認識到檔案館網絡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領導的重視,預示著經費的加大投入。檔案館自身通過多種創收渠道增加收入,增強了造血功能。近年來,許多高校撥專款給檔案館購置了性能較好的計算機、掃描儀、光盤刻錄機、激光打印機等設備,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極大改觀。
3.眼下高校檔案數字化、網絡化存在的問題。事實上現有的高校檔案工作計算機管理模式,多數是建立在原有的手工管理模式基礎上,這種管理模式的特點是以檔案信息載體為核心,工作對象不是檔案信息,而是紙張、塑膠等載體材料。計算機的作用只是輔助人工管理檔案實體,而不是處理檔案數據。其結果是非但沒代替手工管理工作,而且是大大的增加額外手工勞動的投入。表現在:首先是檔案計算機輔助管理模式僅局限于檔案工作內部的編目和檢索環節發生局部作用,而且是輔助檔案工作人員對檔案實體進行編目和檢索,不是針對具體的檔案信息。比如,這種形式編目須大量依靠手工勞動進行前期準備工作,常常須先手工做好著錄或填寫好手工目錄后,再往計算機中錄入。編目的實際目的是為了讓計算機排版和打印出"至臻完美"案卷目錄。以供展示或手工查閱。其次是檔案工作計算機輔助管理不同外界發生關系,它只為檔案部門內部服務,作用是輔助檔案工作人員人工管理檔案實體。這樣做檔案工作計算機輔助管理發展也失去了外在的動力。
由于受高校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影響,不同的高校隸屬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門,這種分散領導的管理體制,無形中使各高校檔案館形成了條塊分割、自成系統、各自為政、自我完善、自找發展的自給自足的局面。雖然許多高校檔案館已意識到資源共享的重要與必要,但缺乏館際合作的行動。而國家目前尚沒有一個統一的組織機構來規劃協調檔案館網絡化建設和資源共享工作。大多數檔案館仍然是采取封閉式的辦館方式,無論是軟硬件的購置,還是數據庫的建設,都處于各自為政的低水平重復狀態,這不僅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費,也影響了我國檔案館的標準化、自動化和網絡化的進程。由于歷史的原因,高校檔案館自動化建設走的是一條各自為政、自給自足的發展道路。各個檔案館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和技術條件選擇硬件設備,機型五花八門,水平參差不齊。目前研制出的不少檔案館系統應用軟件,都沒有遵循國際標準。功能單一、標準化水平低,數據不完整,致使大多數檔案館無主題標引,共享性差。而國家至今沒有統一的發展規劃和標準,各館的發展存在著很大盲目性。這種狀況發展下去,勢必給檔案網絡化建設和資源共享造成隱患。
經過多年的努力,高校檔案館大都建成了規模大小不等的檔案數據庫。但是,由于各個檔案館各自為政,在建庫過程中缺乏整體性,數據庫大多自建自用,建成的數據庫規模小,標準化程度低,類型單一,而且大多處于低水平重復建設,數據無規范化控制,商業服務水平差。大多數據庫僅僅供本單位使用,嚴重地影響了數據庫的利用率。而且目前高校檔案館所建的數據庫大多為條目數據庫,缺少全文數據庫和多媒體數據庫,無法滿足用戶的多種需求。許多高校檔案館雖與Cernet和Internet聯網,但只能訪問其主頁,根本無實質性的資源司共享。
在檔案館現代化建設中,人是最關鍵的因素,網絡化的實現和管理都離不開人,各種技術以及軟硬件都必須通過檔案人員才能發揮作用。檔案館網絡化建設,對檔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精通傳統的檔案業務,而且必須掌握自動化、網絡化技術,成為信息和知識的導航員。目前高校檔案隊伍整體素質仍普遍較低,不適應高速發展的計算機工作環境,館內嚴重缺乏既懂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網絡技術,又精通檔案業務的復合型人才,不適應檔案網絡化建設和高校檔案事業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