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強 高媛媛
(榆林市第二醫院麻醉科,陜西 榆林 719000)
安全是麻醉永恒的主題。在我國,麻醉科早就被衛生部確定為臨床一線科室,麻醉科醫生也都應該是正規醫學院校畢業,有執業醫師執照的臨床醫生,但是絕大多數老百姓仍然認為"麻醉就是打一針就完事",麻醉操作的都是"麻醉師傅",對麻醉工作和常識的缺乏了解可見一斑,這也導致了患者及其家屬對麻醉醫生的醫囑不屑一顧,從而導致麻醉意外的發生。
現代麻醉學的發展已經有一個世紀的漫長歷史了,不論是基礎理論的研究、還是麻醉人才的培養,先進儀器設備的出現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每年仍有麻醉死亡事件的發生,這是不爭的事實。眾所周知,影響麻醉安全的因素比較多,文章筆者結合自己長期以來工作的經驗和體會,對其中主要因素做一分析。
1.1 病人因素。病人所患外科疾病的部位、性質及嚴重程度、年齡、體質、重要器官功能狀況、個體差異和遺傳特質是影響麻醉安全的首要因素。有可能直接干擾呼吸、循環功能的外科疾病,已造成機體嚴重內環境紊亂或多器官功能障礙的病情、病人年齡愈大或愈小、過度肥胖或消瘦、心、肺、內分泌并存癥愈多對麻醉安全的威脅愈大,風險性明顯增加。
1.2 麻醉因素。麻醉人員的業務能力和責任心是影響麻醉安全的決定因素。麻醉醫師的業務能力應包括麻醉專業及相關基礎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臨床經驗、應變能力等,對從事麻醉工作的人員均應要求具備這些基本的業務能力。
1.3 外科手術醫生配合對保證麻醉安全的重要性。外科疾病的治療是一個系統、綜合處置的過程,治病的目的一是延長生命,二是提高生命質量,因而手術和麻醉的首要前提是安全。
1.4 儀器、設備的因素。隨著醫學工程技術的發展,各種高級麻醉機、多功能監測設備、輸注泵和新的麻醉技術層出不窮,它們的使用為麻醉的實施和管理提供了方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麻醉的質量和安全性。但有兩種現象值得重視:一是過度依賴和相信現代化儀器設備,不客觀分析監測數據的真偽,忽略或放棄對病人的直接觀察,喪失了處理病情變化的最好時機。二是不重視必要的麻醉、監測和搶救設備的配備,冒然實施麻醉,一旦出現險情,后患無窮。
近年來,老年和危重病人增多,各科手術范圍不斷擴大,要求在麻醉和手術期間加強監控病人呼吸和循環等生命體征,以便及時發現病情變化,進行有效的搶救和治療,提高麻醉和手術安全及重危病人搶救成功率。
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可供選擇的監測手段和工具,至今仍不斷有新的監測技術逐步應用于臨床,為提高麻醉安全服務。如:肌松監測儀、經食道超聲心動圖等合理運用各種監測儀器和手段,使麻醉醫生能夠更快地觀察到比臨床體征表現更早的生理改變。但人的因素永遠是最重要的因素。高性能的儀器設備由具有高素質的人才科學、合理地使用,才有可能發揮其最大功效。另外,臨床醫生切不可過度地依賴于儀器,一旦儀器設備出現故障,給臨床醫生提供錯誤的信息,有可能導致各種意想不到的后果。
優良的儀器與設備必須能夠合理使用才能真正發揮其功效。如果使用不當,可能給麻醉醫務人員提供錯誤信息,導致錯誤的處理,后果同樣不堪設想。因此,作為當代的麻醉醫務人員必須投入更大的精力學習和運用新業務、新技術、新儀器、新設備、新材料。
未來麻醉技術的發展趨勢,一是吸入麻醉日漸增多,二是監測技術手段逐漸完善。我國50-60年代,由于乙醚麻醉的明顯缺點,硬膜外麻醉開始占主導地位。70年代以后,含氟吸入性全麻藥已取代乙醚,再加上肌松藥的普及,吸入全麻的可控性及其優越性己被人們所認識,硬膜外麻醉的缺點與不足便日顯突出,故其適應范圍正逐步縮小,但仍不失為一種良好的麻醉方法。監測技術的普及與提高,尤其是呼吸、循環系統的無創性連續監測,使病人體內微小的病理變化得以成為可視性、實時性的參數顯示出來,從而顯著地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可以毫不夸張地說,21世紀將是普及職醉監測技術的新時代。
培養高質量人員,增加技術骨干,合理人員編配,配備必要的儀器設備和藥品,建立質量保證體系。人是最主要的,要時刻有準備的頭腦,清醒的頭腦和聰明的頭腦,加強學習,虛心向上級醫師及同行學習,理論聯系實際,要會綜合分析,抓主要矛盾。要掌握麻醉機性能,正確認識監測儀的作用。
住院醫師的嚴格培訓是提高麻醉安全性的必要保證,怎樣保證國內所有麻醉醫師均接受嚴格的住院醫師培訓,是國家各級衛生主管部門,醫科院校和專科學會的共同任務。
現階段,醫院應制定麻醉醫師操作常規,肺動脈置管常規,圍術期食道超聲檢查常規 ,困難氣道處理常規,血液制品使用常規,非麻醉醫師使用麻醉品常規,急慢性疼痛治療常規,癌癥疼痛治療常規,產科麻醉常規等操作常規與操作指南。這些常規與指南對于醫師規范麻醉操作能起到積極的作用,明顯地降低圍術期死亡率的發生。同時,在技術與藥物及麻醉理論的不斷進步的引領下下,特別是脈搏血氧飽和度儀與呼吸末二氧化碳監測儀這兩大新的監測項目的常規使用,使麻醉監測更加全面,加上更好的麻醉藥物、麻醉機設計的改進使麻醉更加安全了。
除此之外,在文章的1.3章節里提到,在麻醉的時候要加強和外科手術醫生的配合,方能起到更加安全的效果。在這,筆者對其做一簡單闡述。
如何爭取外科手術醫生的配合,這要追溯到麻醉學的興起。麻醉學是從外科學的一個分支發展起來的新興學科,在幾代麻醉工作者的艱苦創業和努力下,國內的許多醫院都有獨立的麻醉科,麻醉隊伍不斷擴大,層次不斷提高。但從整體而言,與其他外科學科相比,麻醉人員的規模、學歷、職稱比例、學術成就、業務發展等方面都有較大差距。在一些基層醫院,麻醉主力多為中專學歷的醫生和護士,甚至為衛生員兼任,麻醉只是依附外科的一個小組。常常是手術麻醉外科醫生說了算,有并發癥或意外推卸責任歸罪麻醉,許多麻醉醫生感到委屈,處于被動的防御地位,所以爭取和外科手術醫生的配合,在麻醉時很重要。
麻醉的風險臨界于生與死之間,可以在短時間內發生生與死的變化,并非故弄玄虛。麻醉安全情系千家萬戶,進一步宣傳麻醉,讓社會了解有關麻醉的基本知識,讓手術醫生認識影響麻醉安全的因素,牢固樹立安全麻醉的意識是麻醉隊伍本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1]楊云麗、董發團、李棋.麻醉醫生術前訪視在手術安全中的作用.[期刊論文]-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10(2).
[2].鄧碩曾、葉菱.直面麻醉相關死亡率如何提高麻醉安全性.[期刊論文]臨床麻醉學雜志2006.
[3]常也恬、于布為主編.麻醉科臨床進修手冊第1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99~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