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年紅 廖和平
(湖南科技大學 管理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創新已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走向富強的靈魂。面對產業大轉移、結構大調整所帶來的不確定性的挑戰,面對區域就業問題、資源和環境問題所產生的壓力,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緊迫和必要,區域創新體系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必備條件。構建完善的區域創新體系是順應世界科技經濟發展大趨勢,落實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兩型社會”、“和諧社會”的戰略性要求,是區域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的必然選擇。
產學研一體化,就是將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政府結合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集教育、科研、研制、開發、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以“產”為方向,“學”為基礎,“研”為紐帶,發揮各自優勢,推動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共同開展技術創新活動,逐步實現科研—產品—市場—科研的良性循環的有機整體。[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都強調要把產學研一體化提升到戰略性高度。我國二十多年來產學研一體化的實踐經驗也表明,通過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開展的產學研聯合,能有力地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加速和提高科技成果的產業化,促進科技競爭力提高、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跨越式發展,取得的經濟效益已得到全社會的廣泛認同。
區域創新體系是由地理上相互分工與關聯的企業、研究機構、高等院校、中介機構、政府科技部門等構成的區域性組織體系。[2]區域創新體系強調的是區域內各行為主體之間的相互合作、相互促進,以及知識、技術、制度、資金、商品和人力資源在區域內的流動和最優配置,促進知識和技術的產生、傳播和轉化應用。區域創新體系以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為核心,而產學研結合正是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主要途徑和必然發展方向,是加速科技與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而產學研一體化是產學研結合的最佳模式,是市場經濟與知識經濟結合的必然產物,是區域創新體系有效運行的重要基礎。
基于產學研一體化的區域創新體系,以區域內企業、研究機構、高等院校、中介機構、政府科技部門等的全方位合作為基礎,明確產學研聯合體在區域創新體系中的核心地位,既有助于區域創新體系的結構優化和機制健全,又有利于充分發揮產學研一體化的優勢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巨大推動作用。構建基于產學研一體化的區域創新體系,將有力地推動區域創新資源的整合、區域創新機制的完善、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對區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基于產學研一體化的區域創新體系,是在政府、市場、社會中介等多重作用下由科研鏈和產業鏈交織形成并不斷演進的創新系統。在這個創新系統里,科研鏈中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研究開發機構這三類主體是創新技術資源的源泉和基礎。它們都具有經濟屬性和技術屬性,且其屬性具有不同的特點:企業在經濟實力上占優勢;高校在技術實力上占優勢;科研機構由于承擔的主要是國家、省部級的重要項目,資金有政府支持,研究的基本上是前沿問題,因此,擁有相對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
基于產學研一體化的區域創新體系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多維結構,至少可以從三方面去分析:一是創新行為主體結構,包括企業、研究機構、高等院校、政府、中介機構等;二是創新目標與功能要素結構,涉及觀念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組織管理創新等;三是創新資源與環境網絡結構,主要指基礎設施層次網絡、文化層次網絡、信息層次網絡和制度層次網絡等。基于產學研一體化的區域創新體系各個組成部分相互關聯、相互協調,構成多個創新子系統:以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為依托的創新主體系統,以促進知識、技術轉移為目標的創新中介服務系統,以制度創新和環境建設為重點的政府宏觀調控系統,以政府投入為引導的社會多元化投入系統,等等。
基于產學研一體化的區域創新體系,定位于與國際大環境接軌,融會于國際分工合作,并置身于國家創新體系中;以創新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政府、中介服務機構等為依托的多個子系統相互作用、相互聯系;通過創新環境平臺(體制、政策、社會、產業、市場等)、創新服務平臺(孵化器、中介、金融、科技信息等)、創新投融資平臺(風險投資、融資擔保等)從多方位支撐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產學研合作創新,尋求整個區域創新體系的內部協調與高效運轉。
基于產學研一體化的區域創新體系是一個以產學研合作創新為基礎的復雜系統,其運行涉及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中介機構等多個部門,其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是區域科技創新資源的主要載體和區域科技創新的主要承擔者,政府部門是區域創新的宏觀調控者,中介服務機構在區域創新過程中具有區域創新資源的催化劑功能。在區域創新過程中,各行為主體并非孤立,而是按照某種獨特的機理始終相互作用,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的復雜創新網絡系統。[3]
區域創新體系的運行機制是指區域創新系統內部創新活動各主體之間及其與創新環境之間相互作用過程的原理,它是區域創新體系最主要的方面,也是區域創新體系區別于其他體系的本質特點。[4]基于產學研一體化的區域創新體系之運行機制(如圖1所示)主要包括:創新環境建設機制、創新動力驅動機制、創新主體(產學研)合作機制、創新成果轉化(創新功能形成)機制等。政府科技部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企業、中介機構四個創新主體在國際交流、經濟發展總量、國家創新體制與政策、市場環境、法律、文化、區域互動、科技設施、信息網絡、物流運輸、創新人才、科技服務平臺等創新軟硬件環境下,發揮物質裝備、資金、信息、知識和人力資源等創新資源的整合作用,形成社會需求、政府引導、產學研結合三方面的創新原動力,推動知識等創新要素在整個創新鏈中流動。在區域創新體系的整個創新鏈過程中,創新動力源和創新環境可以通過產學研合作創新主體反映出來。就某個地區而言,如果其產學研一體化程度高,通常就可以說明該區域創新體系運轉良好。而運轉良好的區域創新體系可以使各創新主體受益: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可以將知識產品銷售出去;中介服務機構可通過提供協調服務獲得利益;企業可通過技術創新提升市場競爭力;政府可以通過科技成果的轉化提升社會效益。

圖1 基于產學研一體化的區域創新體系運行機制
基于產學研一體化的區域創新體系在運行中始終圍繞產學研一體化這一主線,其運行機制最核心的部分當屬創新主體(產學研)合作機制。這種產學研一體化合作機制,強調政府、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種中介服務機構等的全方位合作,注重“戰略牽引、市場推動、優勢互補、利益共享、持續發展”的長效合作,尤其要把企業的主體作用、高等院校的生力軍作用和科研機構的引領作用整合為科技創新的集成優勢,實現知識資本、實物資本、貨幣資本、人力資本等多種形式資本的相互支撐,形成有效資本的聚集合力,打破彼此間單一投入、分散投入、孤立投入、效率低下的傳統投入機制,不斷為產學研一體化鏈條上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注入創新發展活力,進而推動整個區域創新體系的健康高效運行。
[1]王能慧.產學研一體化的理論與發展戰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6.
[2]孫翠蘭.國內外區域創新體系理論研究述評[J].改革與開放,2010.3.
[3]周柏翔,丁永波,任春梅.區域創新體系的結構模式及運行機制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7.3.
[4]林迎星.區域創新優勢[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