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瀟然
公務員,陜西省作家協會會員,作品入選多種散文年選和高考語文訓練,其歷史文化系列散文作品深受讀者好評,著有《望未央》一書,現居西安。
141歲懸疑
很難相信一座飄滿塵灰的城市還能有一處不被侵染的地盤,原生態的山崖隨意放逐著偏安一隅的香火,與隔街的喧鬧相比,好似呆在一邊的看客,顯得倒有幾分孤單,而它就那么漫不經心地過著自己日復一日從不改變的日子。
從耀縣往東,過不多久就能看見這座醫宗圣地的北五臺藥王山了。
藥王山是孫思邈曾經隱居過的地方,山勢不高,但樹木蔥郁,綠蔭之中有后人為紀念藥王修建的廟宇,遠遠望去,殿宇環山依巖而建,層層疊疊,進香的人需要躬身拾階而上才能近前。面對這位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的神醫,只有如此的禮儀,或許才最能表達我們的景仰和尊重。
一般來說,兵慌有大疫,亂世出名醫。單從古代名醫的身世看,還卻有幾分灼見。扁鵲是戰國時期的名醫,在戰火紛亂的列國碰撞中,他盡著自己的綿薄之力,醫治著戰爭的創傷,成為了國醫的圣祖。三國出了一位華佗,他也一樣調養著豪強紛爭的瘀痕,被尊為了外科的鼻祖。還有張仲景,他在同一時期里完成了辨證醫理的最終確立,成為世代的醫圣。一切似乎都是上天的安排,世事輪回浴火重生時就需要一位救死扶傷的使者,于是我們就給了他一個最能表達尊貴的稱謂,叫大夫。
大夫原本是位列三卿之后的職官,行使的是國家管理的職能,屬于文職領導序列。后來有了專門服務皇室的太醫院,太醫院對外不營業,享受朝廷財政的全額撥款。在太醫院里供職的醫生同公務員一樣,吃得都是國家俸祿,因此也被列入了組織機構中的管理序列。醫官屬于文職的范疇,所以就理所當然地有了大夫的官職。大夫怎么也算是省部一級的領導了,能與封疆大吏平起平坐,給醫生的地位確實很高。當然了,醫病與治國其實并無二致,尤其是中醫,講究陰陽平衡、相生相克,重視因果關系,主張辨證施治,貫穿的完全就是一種哲學思維,充滿了和諧的調控智慧。在醫家眼里,國家就是放大了的人,是一個個有生命體征的生物體。而在政治家的眼里,人就是微縮了的國家,沒有具體的生命意義,只有抽象的個體概念,人不過是構成國家的最小分子單位。醫家關注的是人體本身的血液循環、呼吸消化和氣血經脈,政治家關注的則是人體之外的外部聯系,諸如人與人、人與國家和國家與國家的關系問題,而這些關系其實就是國家內在的組織系統。無論是人還是國家,組織系統所遵循的法則應該都是相通的。醫家常說的“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這句話,放到社會學的層面也一樣。當某些階層、群體或者個人的訴求不能實現,一些失落、懷疑、嫉妒、怨恨的情緒逐步滋長產生后,就會演化為一種不穩定的因素,進而影響國祚的昌平?!秶Z?周語》中有一句“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兩者對照著一看,難免不會覺得有著異曲同工的妙處??磥戆厌t官封為大夫不僅是出于感恩的敬重,而更應是對他所給予的重新定位和真心祈愿了。
然而向來都有“病不自醫”的說法,他們在醫治了別人的痼疾,解救了他人的危困后,自己卻很少有長壽而頤養天年的示例。扁鵲開創了望聞問切的醫法,是公認的中醫鼻祖,但他卻因給秦武王看病遭到太醫李醯的嫉恨,屈死在了驪山腳下。從臨潼去往代王的路上,有一座扁鵲墓,就是他當年被害的地方。華佗也一樣,他發明了麻沸散,開創了手術治療的先河,但是他卻因不服曹操征召同樣招致了殺身之禍。這樣的案例,讓我們很難跟他們所從事的職業聯系起來。一生致力于救死扶傷事業的人,卻都沒能善終,每每拯救他人于危難之中,卻又都死于被救助者的手下,真是一道世事難解的悖論。不過人間自有真情在,世界的不公反過來更加成全了他們的美名,他們最終都被奉為了神祇,令子孫萬代一直敬仰。而把刀刺向了殘害他們的那幾個齷齪小人,即便是沒有隨即暴死,甚或有的還算善終,但死亡對他們而言就是永遠的湮滅,他們的聲名和肉體,在離絕人世的同時,也一同銷聲匿跡、永難超生了。當然,醫生少長壽的原因并不都是禍福不定,主要還是在于醫生的長時期超負荷狀態。醫者仁心,每天面對他人的病痛,經常目睹生離死別的哀傷,不斷在成功與失敗、希望與幻滅的煎熬中,與病魔博弈,與死神較勁,確實耗費心力。所謂殫精竭慮,就是殫思極慮、耗盡精力,而這些都源于醫生所懷有的仁慈之心和悲憫之情。善有善報不指現世,講得是來生,那些名垂青史的名醫們就已在日月的輪回中,把自己塑成了香案上的供奉,成為了醫者的楷模。
當然,凡事也都不絕對,孫思邈就是醫生里為數不多的一位壽星。關于他的年齡眾說不一,最小的認為有101歲,另一種說法是120歲,再就是131歲和141歲,還有說是165歲的,最大的一種說法甚至是168歲。各有各的理,很難定性,不過他的鄉親耀州人卻始終堅信的是141歲。無論到底有多大,反正肯定不小。孫思邈自己曾說《備急千金要方》是他在100多歲時寫的,顯然那時的精力還算充沛,101歲就不可能成為一道坎,120、130、140難說沒有可能。醫生長壽本就不易,而能活到這般年歲就更是鮮見。他生在北周,又歷經了隋、唐,穿越了三個朝代,見證過7位國君的加冕,親身感受了貞觀、開元兩個盛世時代,堪稱歷史的活字典,而單憑這一點就夠得上神奇。
他就是歷史
歷史中有他,而他本身就是歷史,孫思邈可算是一位不可多見的歷史老人。年齡大本不足為奇,關鍵在于他還博學強記。常人的一輩子尚不及他行醫史的大半生,有效工作時間比一般人長出了一大截,著述多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想那扁鵲和華佗如果也能有如此這般高壽,中醫體系的形成或許還將提早數百年之久?!吧眢w是革命的本錢”,這話說得像是真理。可是現實中,我們又很難把身體放在一切事情的首位。在這一點上,東西方文化截然相反,對于公而忘私、國而忘家以及廢寢忘食、夜以繼日等等有不同的理解。尤其是我們常常標榜的“堅持帶病工作”,兩者的態度甚至達到了根本對立的程度。西方強調個體,主張私權神圣不可侵犯,所以倡導自由。他們認為有病就應該看病,不存在堅持不堅持的問題,這是對生命的負責,不僅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他人的負責。我們強調國家,認為國家利益高于一切,所以提倡奉獻。在根深蒂固的思維意識里,輕傷不下火線就是一種美德。當然,對于個體私利的擠壓無疑會增強國家的組織力量,這是實現大國一體化所不可或缺的聚合力。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強調國家利益,又容易助長對基本人權的無視和踐踏。只有保證了起碼的人權,才能最大限度地釋放個體的能量。我倒覺得,像輕傷不下火線之類的提法,都多少有點急功近利的嫌疑,可嘉但絕不可取。
孫思邈注重養生,沒有透支身體,壽命長,貢獻也就多。僅在醫學方面,他的著述就有80多部,被譽為繼張仲景之后中國第一個全面系統研究中醫藥的先驅者,成為中醫學科體系的奠基性人物。
在他眾多的著述中,尤以《千金藥方》《千金翼方》影響最大。他認為“人命之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肚Ы鹨健泛汀肚Ы鹨矸健返臅蛠碓从诖?。這兩部巨著各具30卷,記述了藥方論共6500首,是唐代以前醫藥學成就的系統總結,堪稱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在醫學界被視為“東方醫學圣典”和“人類的至寶”,對后世醫學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唐太宗給出的評價是:“鑿開徑路,名魁大醫。羽翼三圣,調合四時。降龍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師。”
孫思邈對內、外、婦、兒、五官、針灸各科都很精通,他的創新成果最多,在古代名醫里絕對名列前茅,而每一項創新又都有填補醫藥史空白的意義。創新就是對慣常思維的反叛,一次創新,世界就會為之發生一次改變。對于常人來說,一生能夠改變一次世界都很不易,而他卻有多達24次。當然了,從他出生到最后仙逝,三個王朝斗轉星移的時事也一樣變化很大。但是他的出現,使得醫藥學的發展比朝代更替還要快,人類對抗疾病的方式由此而煥然一新,能力大大地增強了。
著述多本就是奇跡,創新多更是奇中之奇。在后人因他的成果而世代受益的時候,我們應該知道,都有哪些該感恩于他。不妨來看一看,他的24項創新到底都是什么:
1.《千金方》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臨床醫學百科全書,被國內外學者推崇為“人類之至寶”;
2.第一個完整論述了醫德;
3.第一個倡導建立了婦科、兒科;
4.第一個提出中西醫的結合療法;
5.第一個開展了麻風學研究;
6.第一個發明了手指比量取穴法;
7.第一個繪制出彩色的《明堂三人圖》;
8.第一個將美容藥推向民間;
9.第一個提出了“阿是穴”的針灸法;
10.第一個擴大奇穴,選編針灸驗方;
11.第一個提出復方治??;
12.第一個提出多樣化用藥外治牙病;
13.第一個提出用草藥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
14.第一個提出“針灸會用,針藥兼用”和預防“保健灸法”;
15.第一個系統、全面、具體地論述了藥物的種植、采集和收藏;
16.第一個成功實施了野生藥物的人工種植;
17.首創了地黃炮制和巴豆去毒;
18.第一個用胎盤粉治?。?br/> 19.最早使用動物肝臟治眼??;
20.第一個治療腳氣?。?br/> 21.首創以坤劑治療瘧疾??;
22.第一個提出“防重于治”的醫學思想;
23.第一個用羊饜(羊甲狀腺)治療甲狀腺腫;
24.第一位深入民間,向百姓、同行學習求教,收集校驗秘方。
孫思邈幼年多病,深知疾患帶來的痛苦,18歲后便立志學醫,20歲就開始為鄉鄰治病。他既對古典醫學有深刻的研究,對民間驗方也情有獨鐘,曾上峨眉,下江州,隱居太白山。邊行醫,邊采藥,邊臨床治病,曾先后到過陜西的太白山、終南山,山西的太行山,河南的嵩山以及四川的峨眉山等地,廣泛搜集單方、驗方和藥物的使用方法,在藥物學研究方面,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所以人們尊稱他為“藥王”。偏方治大病就是從他那兒得到了權威的確認,才成為中國人確信不疑的傳統而延續下來的。在他的那些首創中,還應該特別強調的是,有關論述醫德,倡導設立婦科、兒科,還有涉及針灸療法的內容,都是先前從未有人想到過的問題。治療眼病和瘧疾的方法,甚至要比歐洲人早了一千多年。
大醫精誠醫者仁心
孫思邈不但長于醫藥之術,還十分精通天文地理和百家之學。唐初修史的時候,由于戰亂的破壞,前朝文獻保留有限,一些事件少有文字可考,有了孫思邈這樣的歷史字典,事情就簡單了許多,而他又異常敏捷,舊事古物,有若目睹。加之他又通曉經學,儒、釋、道熟稔于胸,世事格物認識到位、品評中肯,深得史官們的敬重。
當時的名士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等文學大家都把他看作師長一樣對待。一次,盧照鄰請教了一個名醫為何能治愈疑難疾病的問題,孫思邈回答的十分精深,他說:“對天道變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參政于人事。對人體疾病了解透徹的人,也必須根源于天道變化的規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猶似輪轉。天道之氣和順而為雨,憤怒起來便化為風,凝結而成霜霧,張揚發散就是彩虹。這是天道規律。人也相對應于四肢五臟,晝行夜寢,呼吸精氣,吐故納新。人身之氣流注周身而成營氣、衛氣,彰顯于志則顯現于氣色精神,發于外則為音聲。這就是人身的自然規律。陰陽之道,天人相應,人身的陰陽與自然界并沒什么差別。人身的陰陽失去常度時,人體氣血上沖則發熱,氣血不通則生寒,氣血蓄結生成瘤及贅物,氣血下陷成癰疽,氣血狂越奔騰就是氣喘乏力,氣血枯竭就會精神衰竭。各種征候都顯現在外,氣血的變化也表現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嗎?”一席話醫理哲思相應相佐鞭辟入里,令人無不感佩。
在編著醫書的同時,他還注解了《老子》《莊子》等經典,而這些學說又影響了他對于事物本源的認識,使他能把修煉寓于養生之中,形成了“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的基本判斷,寫下了《攝生真錄》《枕中素書》《福祿論》等幾部養生專著,使中華醫學獨有的養生之法傳于后世。他還從儒家的“治事合乎至德”的思想出發,對良醫給出了“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的定義?!澳懘蟆笔且腥玺耵裎浞虬愕淖孕藕蜌赓|,“心小”是要有如履薄冰一樣的謹慎、細致,“智圓”是指遇事靈活機變、不拘泥于教條,“行方”是指心懷坦蕩而不貪名、不趨利。這就是孫思邈對于良醫的要求。其實,何止于醫者,僅從為人的角度上來講,恐怕要做一個有氣度、有擔當的人,也不悖此道。
孫思邈對醫德的強調,為后世的習醫、業醫者傳為佳話,而他本人,也是以德養性、以德養身,成為歷代醫家和百姓尊崇備至的楷模。他認為,醫生須以解除病人痛苦為唯一職責,其他則應“無欲無求”,對病人要一視同仁“皆如至尊”,在他看來“華夷愚智,普同一等”。
孫思邈把醫德列為醫家的行醫之首,在《備急千金要方》的開篇就以“大醫精誠”為題,系統論述了有關醫德的理論問題。什么是醫德?或者說醫生應該秉持什么樣的道德操守?在他看來,無外乎可以概括為兩個字:第一是精,就是醫者必須要有精湛的醫術,這是治病救人的前提。認為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習醫之人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誠,就是說醫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養。什么是高尚?他是這樣解釋的:以“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情懷,策發“大慈惻隱之心”,堅持“普救含靈之苦”的信念,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譽”“恃己所長,經略財物”。
孫思邈認為,行醫首先在做人,只有稱得上“大醫”,才能肩負起救死扶傷的責任。所謂“大醫”,應包含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待病人皆如至親,“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眼里只有病人,沒有窮人、富人,沒有親人、仇人,是病人就一視同仁。二是解疾濟危,一心赴救,不避艱險,不怕困難,遇有污穢不堪或兇險危重病人不得患得患失或有任何退縮表現。三是安神定志,無欲無求,態度端正,不卑不亢,處方應取價廉效驗之藥,不得利欲熏心、唯利是圖。四是診療疾病“詳察形候”,做到“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雖說病宜速救,更須臨事不惑”。應當冷靜分析,不能不顧患者安危,只圖表現自己。五是訾毀諸醫,最可鄙棄,不得“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名聲,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差一病,則昂首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
從孫思邈的醫德論述中可以看到,其中滲入了佛教的思想和儒、道的教義,全面而完整,即使到了今天還仍然具有顯而易見的現實意義。修心養德是古代士子的核心理念,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強調了入能獨善其身,出要兼濟天下的人生理想,而潔身自好又當是讀書之人的第一要務。這些都成為了孫思邈的立論基礎,提出了醫德就是醫生的本分這一行業命題。這種思想由來已久,所以許多古代的名醫,同時也是道德的模范??上У氖?,今天中國社會與古代思想價值割裂之后,醫德的職業倫理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在哀嘆之余我們更加懷念他的偉大。
在醫學實踐中,孫思邈用一顆赤誠的愛心對待每一位患者,無論貧富貴賤,不分親疏美丑,以最細致最耐心的態度,施用最恰到好處的治療,力求每一患者都能得到康復,他無愧為他所倡導的“高尚”二字,是名副其實的“大醫”。
希波克拉底誓言
講求醫德是中國醫學的傳統美德,最早的醫藥文獻《難經》中就載有“昔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非以之徇名,將以濟人也”。表明上古時代人們就注意到醫德對于從醫者的重要性。有關良醫定義,南朝梁楊泉的《物理論·論醫》就有明確的表述:“夫醫者,非仁愛不可托也,非聰明達理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醫,必選名醫之后,其德能仁恕博愛,其智能宣暢曲解,能知天地神祇之次,能明性命吉兇之數,處虛實之分,定逆順之節,原疾診之輕重,而量藥劑之多少,貫微達幽,不失細小,如此乃良醫?!敝匾曖t德是中醫的傳統,唐人王勃在《黃帝八十一難·序》中也將能否知醫與儒家的“孝”道相提并論:“人子不知醫,古人以為不孝”。這里的知醫當然包含遵循醫德之意。從下面的一段話中我們還可以看出,古人甚至已經把施行醫德上升到了利國、利民的高度,認為不存醫道,民難活也?!胺蜥t,近儒者活人之道,故善醫者醫國,今吾民病且甚,而有司治之不以其道。存信行四方,有問者,具以道告之,吾民其庶幾有療乎!由是存性醫大行,吾道行矣?!?
《千金要方》中的“大醫習業”“大醫精誠”等篇章,被譽為世界醫德典法的起源和最杰出的醫德著作。孫思邈用畢生精力實現了自己的醫德理念,是我國醫德思想的創始人,被西方稱之為“醫學論之父”,是與希波克拉底齊名的世界三大醫德名人之一,是真正的德藝雙馨式的代表人物。
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臘著名醫生,歐洲醫學的奠基人,被西方尊為“醫學之父”。他的醫學觀點對以后西方醫學的發展有巨大影響,最著名的就是確定醫生對病人、對社會的責任及行為規范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誓言的基本內容是這樣的:“我要恪守誓約,矢忠不渝。對傳授我醫術的老師,我要像父母一樣敬重。對我的兒子、老師的兒子以及我的門徒,我要悉心傳授醫學知識。我要竭盡全力,采取我認為有利于病人的醫療措施,不給病人帶來痛苦與危害。我不把毒藥給任何人,也決不授意別人使用它。我要清清白白地行醫和生活。無論進入誰家,只是為了治病,不為所欲為,不接受賄賂,不勾引異性。對看到或聽到不應外傳的私生活,我決不泄露。如果我違反了上述誓言,請神給我以相應的處罰?!?br/> 對比“大醫精誠”和“希波克拉底誓言”,不難發現兩者有許多相同的地方。對待醫德的重視,東西方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用兩種文化給出了相同的回答。大醫精誠與希波克拉底誓言,同是人類誠實本性的表現,共為人類最寶貴的道德遺產。
所謂道德,就是人性的自我控制和剝奪,它是人類走向完善的靈魂自律。大醫之所以受人尊敬,就在于他“克己為仁”的難能可貴。佛說世間諸災害,怖畏及眾生,悉由我執生,貪、嗔、癡是為三毒。認為人生就是苦,苦源于貪。所以倡導覺悟,由“我”到“無我”,抱持“慈、悲、喜、舍”之心,從而擺脫輪回。可見私念與利欲就是所有病禍的根源。而對于私念與貪欲,我們這些凡夫誰又能免。所以當我們面對那些圣人般的“大醫”的時候,感恩可能只是其次了,而唯有敬重或許才最能表達俗心的卑微。老子說:“人行陽德,人自報之;人行陰德,鬼神報之。人行陽惡,人自報之;人行陰惡,鬼神害之?!边@就是醫者的精神支撐。醫生與病患處于一種信息完全不能對等的狀態,患者給予了醫生最大的信任,而醫治的方法又很難有一個客觀的評判標準,即使是在今天似乎一切都可以量化的情況下,看病還仍然是一個脫離不了主觀依賴的事情。尤其是中醫,相生相克、辨證施治,百醫百方。如果沒有道德要求,說小了會有看不起病的風險,說大了就很可能將引發人類的災難。孫思邈認為,治病救人是給自己積陰德的事情,看病不在謀財,只在于解救病患的痛苦。所以看人下藥,遇到有錢有勢的,就不負責任的給他開一些珍奇的藥物,似乎世上少有才能顯得自己的博學,這些都不符合儒家的忠恕之道。
中西醫醫德要求盡管沒有多少差異,但是顯然遵從的方式卻不大一樣。大醫精誠對醫生的要求是修身,希波克拉底對醫生的要求是宣誓。修身是從心底產生我要做的精神追求,而宣誓則是明確了一種必須信守的規范。修身很難把握,尤其是現在,當主導思想和學說理念標準不一的時候,概念也就會越來越模糊。與之相比,宣誓卻簡單明了。比如美國總統的就職宣誓儀式,要求他手扶兩本書,一本是《圣經》,一本是《美國憲法》?!妒ソ洝肥撬麄兊男叛觯稇椃ā肥撬麄兊臏蕜t。有人這樣解釋說:對前者有所敬畏,才不至于飛揚跋扈。對后者有所畏懼,就不至于無法無天。
現在,西方國家的許多醫學院校就采用一種宣誓的形式作為學生的畢業儀式,有人稱為“后希波克拉底誓言”,內容是這樣的:
“我保證履行由于我的專業我自愿承擔的治療和幫助病人的義務。我的義務是基于病人所處的軟弱不利的地位以及他必然給予我和我的專業能力的完全信任。所以,我保證把病人多方面的利益作為我的專業倫理的第一原則。由于承認這種約束,我接受下列義務,只有病人或病人的合法代理人才能解除我的這些義務:
1.將病人的利益置于我專業實踐的中心,并在情況需要時置于我自己的自我利益上。
2.擁有和保持我的專業要求的知識和技能的能力。
3.承認我的能力